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在4岁时被父亲逼迫学习钢琴、小提琴,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成就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而这其中仅有一部交响曲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那便是在其完全失聪的状态下谱写的《田园交响曲》(又名第六交响曲),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原稿上写道:“纪念乡居生活的田园交响乐,注重情操的表现而非绘画式的描写。”
1792年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维也纳的郊外,遍布着森林、田野、溪涧、农舍。这里景色秀美,风光怡人,仿佛是特意为艺术家拓出一块自由创作的绿洲。但在1802年,因听力等问题困扰,他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当时他几乎自杀。
1806年5月,他和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订了婚,爱情的美好使他暴躁情绪逐渐舒缓。
在美妙的大自然的感召下,贝多芬从 1806 年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1807年动笔,他把木棍叼在嘴里,木棍另一头抵在钢琴上,用骨传导辨别声音。1808年创作出了《F大调第六交响曲》。
在“田园”的总标题下,五个乐章也各有小标题:
1.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也是本人喜欢的乐章之一,双簧管的明亮抒情,恬静清新,其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之间的交替演奏,使人感受到作者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不过印象中初闻此曲,我脑海浮现的是阳光下,蜜蜂飞舞在草丛中的景象。
2.在溪边
小提琴模拟的流水潺潺,陶醉间,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3.乡村欢乐的集会
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欢笑的乡民从四面八方走来,跳起了快乐的舞蹈。太喜欢抑扬顿挫的曲调了。
4.暴风雨
转瞬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笼罩了一切。很少听,但却被现场的定音鼓“吓到了”,像雷声一样,十分抢戏。暴风雨总是不好的,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喜欢,也许永远不会。
5.牧人的歌
很少听,但是寓意很好,是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牧人在田野中歌唱,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其中,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虽没有前几章存粹感情的极度释放,但他有平静、悠长、丰富的内涵啊。这何尝不是存粹的真实呢?一直欢愉的跳下去,想想都可怕。
纯音乐因为没有填词,所以他包含太多可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纯音乐的包容性与可能性让人陶醉,但填词的歌曲同样令人着迷,因为他是生存感的扩充,我从歌中体会到了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生命表情、表现。
我觉得人们听音乐,更多的是听一种态度或者感受一种情愫吧,当然,乐曲本身悦耳也很重要。但总的来说,若不能在心中产生画面、勾起心中的涟漪,那么音乐与我们的羁绊总是浅浅的。都说读书是一场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欣赏音乐又何尝不是呢?
歌词中加一段仓央嘉措的情诗,让人感受到比雪山高原湖泊还亘古、长久、坚韧的爱情;摇滚中的人生表态;新世纪中的空灵神秘;流行中的美好简单;电音、打击乐对酷酷情绪的强烈倾泻等等,各色各样的旋律和节奏我都想去体会。
生活中,听音乐就像交一个朋友,一首歌的时间,他让我听懂了你此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