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珍惜家里的“熊孩子”
文/李沐遥 图/网络
单位打算派我外出学习,回到家后,和四岁半的女儿沟通:“妈妈要外出学习,去五天,可以吗?”女儿瞬间眼泪成双成对的往下掉,还哭着说:“妈妈,不想让你出差。我好难过,那么多天我受不了。妈妈,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生病了,就变成鸟飞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妈妈,五天的时间太长了……”
安抚了她许久,并答应她争取不去,才总算把她哄好。第二天,跟领导讲起这件事,领导们竟十分理解,同意改派别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我是一个为了孩子没有自我的妈妈。其实,我只是想在还可以宠溺她的年纪里尽可能去尊重她的心意,让女儿做一个不压抑的“熊孩子”。
女儿自幼十分懂事,而且大概因为双子宝宝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强,且极擅长察言观色,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有点早熟”。在家里,她会看我的脸色,如果做错了事,会道歉,且主动拥抱我。我严厉的批评她,她甚至会问我:“你不爱我了吗?”在幼儿园里,她也会尽力做好,争取不让老师批评。通常情况下,她是不让人格外操心的那一类孩子。
还记得女儿刚满十五个月那天,晚上我把她抱在怀里哄她睡觉,我跟她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450天了,妈妈每天都陪着你,喂你吃奶,哄你睡觉。你觉得幸福吗?她应和着我说:“福哇——”我高兴地说:“妈妈爱你,爸爸爱你,全家人都爱你!”女儿喊:“妈妈——”我答应她:“嗯。”她说:“爱你!”
这一幕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无数次。从孩子的降生,为我们的生命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小窗开始,我学会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每一个新妈妈、新爸爸,对生命都曾拥有无数的憧憬。在捧起手中柔软的小生命时,一定注入了不能再多的爱。可是,我们很快就会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很容易会忽略掉孩子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每个父母便倾尽所能的为孩子安置最好的生活,早教班、各种高尖端的生活用品、玩具和学习设备,一切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甚至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整日忙碌,忙碌到能坐下来陪孩子吃顿饭都成了一种奢侈。
身边不乏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做生意,或者出国。无论孩子享受到多么丰富的物质,或者还有保姆的陪伴,但这些孩子却普遍更为内向,更缺少安全感。
在他们最渴望母亲怀抱的年纪里只能依偎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撒娇。面对这些孩子,我很多时候是手足无措的。还记得,女儿有个小伙伴,是个比女儿略小一点的小男孩,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有一次,我去接女儿的时候,天气下雨,想带她们一起坐车回来,那个小男孩却哭闹着不肯上车,甚至连看都不愿看我们。事后才知道,那个小男孩是想妈妈了,他很生气糖宝有妈妈接。所以才会如此。
在这个小男孩的世界里,无论拥有多么丰厚的物质,却最想念、最渴盼的依然是妈妈。
咿呀学语的幼儿,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也曾看过早教书籍,了解到幼儿阶段母亲的陪伴可以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有宝宝以前,老公也说过,为了避免以后分床艰难,从小就让她睡婴儿床。可不论我们的决定怎样,孩子会有她自己的需求和选择。她用整晚哭闹的方式,成功地睡到了大床上,睡到了我的身旁,这才有了安心、甜蜜的睡颜。
还曾听人讲过,为了不让孩子用哭闹来索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先让她哭一会儿,不要理她,几分钟后自然会停止哭闹。可说实话,我不忍心。后来,在不同的文章中看到过,说孩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不该让孩子的诉求得不到满足,那样会伤害她的情感。
其实,想一想,孩子那么小,她唯一会做的就是哭闹,你拒绝了她这种唯一的表达方式,你让孩子如何与你沟通呢?
所以,我一直都不是一个遵照规则或道理的妈妈,更多的是信赖直觉。一份来自妈妈本能的直觉。
我的妈妈也在我上班的时候帮我带糖宝,妈妈经常抱着她,我怕妈妈累,就跟妈妈说不用老是抱着她。妈妈却总是说:“几年就抱大了,趁着还能抱得动,赶紧抱,要不以后想抱都抱不到了。”从妈妈对糖宝的宠溺中,我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妈妈对年幼的我是如何的宠爱。妈妈也总说:“你也是我惯大的,没惯坏。”
所以,糖宝一直在我们的宠爱中长大。
很多小宝宝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几个月大,便开始上各种早教班,从两岁开始,便学习各种才艺。刚开始的时候,我也随着大家的脚步匆忙而动。但很快,我便凭着自己做教师的经验告诉自己,不要急躁。孩子,会有她自己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是不会让小苗更加茁壮的。于是,我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了孩子,唯一的一次,我帮她退掉了乐高课程。因为那里频繁更换的老师,和让孩子无所适从的评价标准,我不想让孩子在那里加倍地学会察言观色和刻意讨好。
女儿自己选择了舞蹈课,放弃了其他所有。我完全尊重她的意见。甚至在她提出学习其他内容的时候,告诉她再等等,或者是要认真考虑,学了就要坚持。我特别认可一位美术老师的说法:在我向她询问孩子多大学画画更好的时候,她说:多大都来得及,但现在肯定是不行。孩子太小,会事倍功半,会用线条和形状破坏掉孩子的想象力。所以,现在,只需要让她自由的画,和足够地赞赏就够了。
因为这位老师的中肯,我成了她的忠实粉丝。也由此,我得到了更多:我相信,该让孩子玩耍的时候,我只想让她尽情地玩。我不想破坏她的想象力,不想毁掉她的求知欲,更不想束缚她的童真。只想让她做一个有点皮、有点淘、有点贪玩、有点任性的“熊孩子。”
曾经看过一篇《懂事的孩子最可怜》,文中的故事几次戳中我的泪点。我们都喜欢一个懂事的孩子,却很少有人去理解一个懂事的孩子内心曾经历过多少委屈,有多少眼泪被独自吞咽。所以,那一刻,我就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快乐的“熊孩子”。不需要她那么懂事,只想让她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快乐的做自己。
别急着让你的孩子长大,因为她真的会很快长大;别急着让你的孩子懂事,因为她懂事多了你会心疼;别总是担心她比别人落后,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节奏;别总是担心她在外会受更多的挫折,至少我们该做她受到挫折时的港湾,而不是第一个让她受挫折的地方。
我相信爱会给人爱的能力,温暖会给人带来温暖别人的能力。“熊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世界。我特别感谢那些让我的孩子能做一个“熊孩子”的人,不只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还有那些宠爱着孩子的长辈亲人,更有那些深谙孩子品性的好老师们。我的“熊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收获最大的善意便是你的懂得。
点赞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