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你们吃团圆饭没?”近在西安的大儿子说,“嗯,我们马上吃,你今天还在忙吗?”白发过半的母亲问到,“哦,今天还好,不太忙,待会儿可以早点回去。” “嗯,早点回去跟青青(儿媳)团圆 ,小桐(孙子)最近都好不,告诉他,爷爷奶奶想他呢。” “哎哟,小桐每天都在玩游戏。” “现在孩子放假了嘛,玩一会儿没事的。” “哎,现在他们都没回家,就你们俩在,要不明天来西安吧,带你们转转。” “不了,我们挺好的,别操心了,你们好好过年。” “给你们发的五千红包咋不收啊?” “你现在压力大,用钱的地方多,我们要钱也没用,不用给我们的。” “行,那先这样了,你们注意身体,新年快乐!”
挂完电话后,老母亲的松弛的状态立马变得忧郁起来,心不在焉的包着饺子,儿子春节值班未能回家她能理解,儿子让他们去西安过年,他们也很想去,他们也想看看茁壮成长中的孙子。然而,每一次去西安,儿媳总是板着脸,充满了不屑与不悦。在他们家里总是要特别的小心翼翼,菜没有洗干净会被儿媳责怪,地上必须时刻保持一尘不染,沙发上的二老总是如坐针毡。二位老人似乎已经明白儿子在西安有了自己的家,就不应该涉足他们的生活,也只能默默地挂念着。
“妈,看你和爸都瘦了,给你们买的衣服也没穿上,家里冷不?”远在昆明的二女儿说,“你那衣服那么厚,在家穿着也不方便,你们那边暖和不,这边前两天下雪了!”母亲拨弄了银白的刘海说,“我门这里暖和着呢,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这边没有下过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 “哦,星星(外孙)呢?” “看,爷爷奶奶跟你说话呢,跟外公外婆说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嗯,星星真乖。” “爸,妈你们过年要不来这里呗,我带你们旅游,我给你们订票吧。” “不了不了,太远了,现在坐车也晕车。” “哎,没想到今年都不回去,你们要不去西安大哥那儿过年呗。” “哎,去你大哥那里你嫂子总是没有好脸色,还是呆在家里舒服呢。” “喔,那你们多买点好吃的,别太节省了,给们发的红包快收下吧。”
二女儿出嫁的最初几年,每年都会回家探亲,但这一年她们没有回家,希望二老能去云南过春节。但二老又担心跟亲家聊不到一起去,毕竟相隔千里的两个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又住在城市的楼房里,需要注意很多繁冗的礼仪。二老思忖后决定还是留在家乡过年踏实。
“爸,妈,我今年就不回来了,看老家一直在下雪,带孩子回来不方便,你们要多买点好吃的,注意身体。”三儿子说,“嗯,灵灵还小,等长大了再回老家吧。”老母亲感慨的说,“行,妈,给你们买了电暖炉桌收到了吗?” “嗯,昨天到家的。” “你们试了嘛,暖不暖和?” “还没,我们在家烤炭火就行!” “炭火烟味儿又大,又熏人,哎,别怕费电。” “行,放心好了,灵灵现在走路怎么样了,可以不用扶吗?” “来,灵灵,走走,让奶奶看看。”
手里捏着洋娃娃的灵灵从沙发上爬下来,颤颤巍巍的走了几步,奶奶看在眼里,满是欢喜。
“妈,你看大哥二姐三哥都不回家,让你们跟我一起出来旅游多好。”老幺四女儿说到,“我们也玩不动了,现在吧,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你了,看看吧,都三十三了,也不着急嫁人,以后怕是不好嫁了哦!” “行了妈,每次联系都说这个,不想跟你们说了。” “好了好了,我们也不催你了,祝愿你啊今年能顺利找个对象!” “好的爸,妈,一定会给你们找个好女婿。” “你现在那儿呢?” “在哈尔滨。” “哟,那不是比老家还冷!” “嗯,每天零下二十多度!” “那你带厚衣服了吗?” “嗯,有的,又不是一直在外面,冷的时候进屋,屋里就特别的暖和!” “你一个人吗?” “放心,有不少都是一个人来旅游的。” “要注意安全!” “没事的呢,很安全。”
跟四个孩子通完视频电话后,老父亲开始往灶里添柴火,蹿起的火苗映照在父亲那沧桑而褶皱的脸颊上,老母亲在切着萝卜,准备炖点羊汤。这对花甲之年的夫妇勤俭一生,培养四个孩子长大成才,而今,作为医生的大儿子落户西安,工作稳定;开了一家鲜花店的二女儿定居昆明,事业有成;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三儿子入赘武汉,将来也大有可为;在传媒公司崭露头角的四女儿虽未成家,但孝顺懂事,也令人欣慰。孩子们在各个行业均能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价值。
在邻里乡亲看来,二老十分伟大,培养的孩子如此优秀。然而呢,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除夕这一天,邻里乡亲们家家鞭炮震天,一大家人齐聚一堂,吃着团圆饭其乐融融,唯独这二老却独守空宅,家里氛围异常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