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知识是人生的陷阱。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有时人们会消耗大量整块的时间沉迷在其中而不自知,仍以进步小青年自居,把手机里的若干个知识服务app作为精神食粮的唯一来源。
每天面对各种高大上标题的商业知识:“硅谷顶级风投的创业锦囊”,“大佬们的商业心法精选”,“互联网回暖:供应链和2B创新”...(以上皆选自某app周一的知识新闻)这和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一定有。蝴蝶效应不容忽视,各种跨行业的知识更能拓宽眼界。但如果不是创业者,这些信息对我们现阶段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小的:了解各行业前沿思想,也需要脚踏实地。更紧要的是提高专业素养--不如沉心阅读一本行业相关的书籍。
如何高效地读书?
1.信息获取需要降低输入速度
我特别欣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来老师推荐的一套阅读和学习方法:读书就是要只字不差地阅读,尽可能地吸收字里行间甚至是书本之外的思想。为了最大程度地理解书中内容,他会开口朗读,甚至会把书本内容用电脑重新敲一遍,只为降低信息输入大脑的速度,更深入地获取知识。有人会发问:市场上的书质量良莠不齐,每一本都值得用这种方法去读吗?或者是,这样读书速度这么慢,这样别说一年读100本书了,就是一年读20本都很困难。
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数量堆积。一年读100本书,读一本忘一本,倒不如专心致志地彻底消化20本--想想我们高中三年,一共读了多少本书罢。
至于是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用这种方法,请看下一节。
2.读什么样的书,也是一门学问
李笑来读书只读non-fiction非虚构类的书籍。英文书籍坚持读原版,能够最快地了解一些前沿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误读。对于英语阅读水平一般的朋友,除了带着字典硬着头皮读,似乎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选择经典--除了名著,出版次数、印刷次数最多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古人云:开卷有益。能开始读书,就已经比玩消消乐、斗地主、看小视频强太多了。不管读的是什么,至少证明你开始动用自己的想象能力了。
有的人喜欢按照其他人的书单来一打,作为自己的参考读物。这种方法确实可以避免读到一些垃圾(保证推书的人是有一定鉴赏水平的前提下),但不一定是最适合你读的书。假设你是一个渴望成功学的人,却根据其他人的推荐买了一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断舍离》这种书,相信不会读得很愉快。可以在别人的书单里选一些自己喜欢的题材。
3.对书本的反思才是知识--读书笔记
柴静在《看见》里说过,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
改编一下:书本不是知识,对书本的反思才是知识。碎片化的知识很难在脑中形成专门的体系,书中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反思和记录,是很容易遗忘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排斥来自外人的细胞,大脑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也会有所“排斥”。我们需要吸收知识,想方设法把它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化为己用,才不至于一边读一边忘。这个过程,就是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包含触动人心的金句摘抄,和自己的心得看法。心得的提炼过程,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要用笔记而不是想法记录,是因为笔记自带“过滤思想”的功能。想想你使用微信语音和打字时的对比吧。
阅读是一门学问,最近半年我在各种知识分享和服务平台看到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分享阅读方法心得和经验。甚至许多公众号都以发布读后感做文章。由此也深知,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但每个人深入读书之后的独立想法都很重要。想法只有记录了,才能直观的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4.践行,读书的真正目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游
我理解的践行,是内化书本知识之后真正带给我们行为上的指导。比如读了一本炒股的书,然后就开始研究各种公司财报,走向投资之路实践书中内容。只读书,读完扔在一边继续读下一本,那就是机械化的在被动接受信息,和浏览小报没什么区别。
读再多的书,如果不落在实践上,很难短期内收到显著的效果:知识锻炼的是大脑的沟回,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通过践行书中的道理,真实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能展现读书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一项从少壮就要开始努力的功课。
补充:什么样的知识值得从书中获取?
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能够被积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
总结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需要长时间的能量吸收,甚至一些风吹雨打的磨难。保持耐心。
只字不差地阅读,坚持读好书,及时总结读书笔记和自己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书中的道理,这才能最大化地吸收书籍中的养分。
拒绝碎片化的思想和人生,从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