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常常说累,包括我。
大城市的时间,好像缩水的毛衫,紧巴巴裹着你,常常扯下前片,后片吊起了。脚步急匆匆,双手不敢停,脑子需顾此及彼,眼睛要观六路,耳朵最好听八方。一周下来,感觉要掏空了……
假期回老家,和爸爸妈妈说说家常话。问到工作怎么样时,我说好累啊。妈妈心疼地说:“从六岁上开书房,天不亮就起,到这咋会儿还是。唉!”
爸爸“哼”一声:“累!你们那还叫累?学校里休休静静的,周围都是文化人。上上课,训训娃娃们。那还累?看看庄户人。”
妈是亲妈,爸是亲爸吗?真是的。
不过,听了妈的话,我不但觉得自己喊累有理,还觉得委屈了呢。爸的话虽然拧巴,倒让我抬眼看周围的人,关上了自怜的闸口。
是的,累与不累的感觉来自比较。
三八节,我们几个姐妹小聚。看着眼前利落开朗的晓莉姐,想起一年前经常萎靡不振的她,判若两人。她还是那么健谈:“以前,睡八九点起来,打开电视看看,下楼买几根菜,一天就过了。还常常这儿疼那儿不好的,时不时去医院查查。现在上班后,一天走两万多步,累不累吧?可身体倒好了。哈哈哈!”我们都替她高兴。
看来,生活质量高低,不是看累不累,要看充实与否。想当初晓莉姐当全职太太时,越闲越难受,身体不好,心里也不快乐。这样的闲,真是要不得。
课间休息,办公室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个改了五次还错的孩子,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牙痒痒。叫进来,再次修正。
老师叹:“XX,你都改了几次了?”
学生嗫嚅:“就五次。”
老师气:“就什么就,还就五次。用词儿挺向着自己的呀!应该是'都五次啦'。”
学生悻悻地说:“好吧,都五次了。”
这一番“较量”,这老师恨铁不成钢,又气又急,能不累吗?
不过不能比呀。结婚后有娃了,家里每天都是灾害现场,一天时时会鸡飞狗跳,夜夜不得整宿睡。什么风淡云轻、岁月静好,都在哪儿呢?于是,年轻的女老师觉得家里的这个熊孩子远比学校的熊孩子累人啊!
比较才知人生真味呀。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写道: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因此,累与不累,全在主观调适上。和比自己闲的人比,心忿气不平,反观自己的劳作,顿时觉得疲惫不堪。和比自己劳累的人比,叫苦叫累的声势就会弱下来。聪明的人,一定会选择让自己内心舒适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每天面对绕不开的工作,与其叫苦不迭,不如去比比吧。选什么人比,就看自己了。
生而为人,总不能把四肢搁置起来吧,总是要做事的。既然做事,就一定会累。关键在于身可劳累,心要舒服。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