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2015-8-1,时期不同,内容可能会有差异。很多内容作者过于主观,有些批评或者论点,我本人并不赞同。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
1 古代大学的雏形
古埃及法老神庙的一个功能就是教授知识和研究学术,古希腊著名的学者毕达哥拉斯就在那里学习过。
古希腊到了柏拉图时期,建立了雅典学院。
中国在唐隋之后,求道的高等教育其实在中国就不再有了(是嘛?)。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求术,而不是求道。
2 近代大学的诞生
政治黑暗的中世纪,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签署了被称为学术特权的法律文件,也被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认可。这个文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四项内容:
1.大学人员有类似于神职人员才有的自由和豁免权
2.大学人员有为了学习的目的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 --- 学生签证的历史由来
3.大学人员有免于因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而受报复的权利 --- 言者无罪
4.大学人员有权要求由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地方法庭进行裁决的权利 --- 管理自由
第二节 精英教育
1 教育目的
从“大学之母”巴黎大学赶走的英国教授和学生回到英国建立了牛津大学。在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之后,牛津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在伦敦郊区办起了剑桥大学(得名于旁边的剑河)。
早期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按照牛津大主教约翰纽曼的话讲,大学教育应该远离今后的职业和谋生的技能,而传授神和自然的大道。
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因此,过去的大学大多实行通才教育,尤其对Liberal Arts极为看重,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纽曼:我所关心的问题,不仅是永恒的真理,而且是实践和实用。
早期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为了获取名誉或者赚大钱(很多哈佛耶鲁毕业生均是如此)。
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不断地为建造一个公平、文明和进步的社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换取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
2 大学的研究
在继续精英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专才教育(医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工科大学发展的好坏,常常取决于它们有多么务实。
早期,大学以传道授业为主,研究是第二位的。在此之前,科学家大多是靠贵族供养(比如伽利略)或者本身就是贵族和教士(比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过去的两百年里,大学发展的主流是重视研究,但是在文理学院的学校里,教学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更不能只看排名。从管理者和学生的角度看,我认为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因素:教授(和助教)的水平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投入、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数量。
文理学院在教学上甚至可以媲美顶级的私立大学,但是教授不做科研,可能难以将课程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不是很有利。
第三节 最好的大学
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合适的大学,需要认清具体大学的理念、教学和研究质量。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1 理念的力量 -> 传统
教育学家吉尔曼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将大学办成研究型的、服务于社会的,他通过自己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卡内基学院的实践做到了这一点,影响了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康奈尔大学首任校长怀特是吉尔曼的弟子,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乔丹是怀特的弟子)。
教育家艾力尔特则是希望将以进行单纯的素质教育为主的哈佛大学改造成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让每个学生终生受益的综合大学。
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以教为主?课程更新慢
以学为主?课程更新快
结束语
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