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退休人员,本以为“激励他人”这样的话题离我的生活很远——毕竟,既不用带团队,也不用管孩子的学习。但听完思涵读书荟周日串讲中谦源老师的分享,我才发现:激励的本质,是让人看见自己的价值,而这份“看见”,在任何关系中都无比珍贵。
一、误区打破:原来我过去的“夸赞”,大多是“无效激励”
谦源老师开场就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们总以为“夸人”就是激励,但“你真棒”“做得好”这类话,说多了反而像“过期糖”——对方听了没感觉,甚至觉得敷衍。比如,我曾夸外孙子“画画真好看”,但他总是不冷不热;老伴偶尔主动修好了家里的灯,我随口说“厉害”,他却摆摆手:“这有什么。”现在才明白,这些话太笼统,没让他俩感受到“被看见”。老师说:“激励不是操控对方做事,而是通过你的反馈,让对方发现自己行为的意义。”就像心理学中的“看见即疗愈”——当一个人知道“我的努力被关注,我的价值被认可”,才会主动想“做得更好”。
二、3步高阶激励术:退休后也能用的“沟通心法”
谦源老师拆解的3个步骤,让我突然意识到:激励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退休后和家人、老友相处,更需要这样的“智慧”。
第一步:及时+具体,把“你真棒”换成“我注意到了……”老师强调,激励要“快”且“准”。比如,外孙上次主动整理了书架,我没像往常一样说“真乖”,而是蹲下来指着书架说:“奶奶发现你把绘本和故事书分开放了,这样找起来特别方便,你考虑得真周到!”他眼睛一下子亮了,后来整理东西更积极了。原来,“具体”不是刻意夸,而是让对方知道“你真的在关注他”。
第二步:刷新意义,帮对方看到“行为背后的价值”谦源老师说,很多人做事只看到“表面”,比如孩子写作业觉得是“任务”,下属交表格觉得是“流程”。但我们要帮他们看到更深的意义。有一次,老伴主动帮邻居修好了水管,我试着说:“你今天帮张叔修水管,不仅解决了他的麻烦,还让咱们楼道的关系更近了——你这种热心肠,可是咱们家的‘传家宝’呀!”他嘴上说“这有啥”,但后来主动帮邻居的次数明显多了。原来,当一个人意识到“我的行为能创造价值”,内驱力自然就来了。
第三步:挂钩未来,用“身份认同”延续动力老师提到一个心理机制:人会不自觉地“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比如,对喜欢画画的外孙,我不再说“好好画,以后当画家”,而是说:“你画的小鸟特别有灵气,如果能坚持每天画一张,说不定以后能开自己的画展呢!”他听了眼睛发亮,现在每天主动练画。原来,激励不是“画大饼”,而是帮对方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三、退休后的感悟:激励,是让家人“成为自己”
谦源老师最后说:“最高级的激励,是让对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过去我总担心外孙“输在起跑线”,催他学数学、背古诗;现在我更愿意说:“你画的小兔子特别可爱,我们可以把看动画片的时间留一点给画画,慢慢把这个天赋练出来。”他反而更愿意学了。对老伴也是,他退休后总觉得自己“没用”,我不再劝他“找点事做”,而是说:“你修东西的手艺特别厉害,上次帮邻居修自行车,大家都夸你是‘楼道里的能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多好啊!”他听了,现在主动加入了社区的维修志愿队。
原来,激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让他看见“自己本就很好”。就像一面镜子,不是把对方照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看清:“原来我这么有价值,原来我还能变得更好。”
结语:激励,是退休后最温暖的“陪伴”
听完谦源老师的讲座,我突然觉得:退休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换个方式“影响他人”的开始。不用再纠结“带团队”“管孩子”,和家人、老友相处时,一句具体的夸赞、一次对价值的肯定、一份对未来的期待,都能让关系更温暖。下次再想夸人时,试试把“你真棒”换成:“你刚才做的XX事,让我觉得你在XX方面特别有潜力”——相信我,对方的眼神会不一样。毕竟,被人“看见”,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渴望。而退休后的我们,恰恰可以成为那个“看见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