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6—缪林含
有时候本能的认为改变很简单,我们只要做与想改变的行为相反事情就可以了。
不想睡懒觉,那么就早起;从不阅读,那么拿起书读;不会写作,那么就多写……几经努力却失败了。便开始寻找新方法,重振旗鼓,继续再来,最终以失败而结。
多次反复后,依旧没有改变或者没有做到,我们会下结论:肯定是意志力的问题或者方法有问题。就此放弃改变。
我们如果从心理舒适区角度去理解,可以体会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并不是因为没有方法或者方法不对,只是还不够了解自己而已。
我们从小到大早已形成了一系列对问题的适应机制,而改变就要清晰认识并放弃自己熟悉的适应机制,去寻找适应另一种适应机制。
我们需要去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这里有一种方法可以找到心理舒适区,那就是心理免疫X光片。
为什么叫心理免疫X光片?
凯根认为,就像任由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于是我们又回到老办法。其实,这就是心理舒适区。
而心理免疫X光片,这个东西很厉害,能像X光片一样,把你心里真正害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比如:我想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获得影响力。阅读中看到一些知识点有想法,可就停不下来深入思考,会继续往下看,还安慰自己“等整本书看完了,再回头思考”。而阅读完整本书,又觉得这些想法很零碎,无法拼凑和组织,继续安慰“等我想好了,再开始写”。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那本书就永远静静得躺着了。
我明明想改变,通过阅读来提高思考、写作能力,但最后阅读了就放弃思考和写作。
寻找原因我们可用心理免疫X光片开始扫描诊断。心理免疫X光片共有4栏:
1.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一栏: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我希望自己通过阅读来提高思考、写作能力,除了能清晰表达思想外,还能自我满足,拥有成就感、价值感,获得成长,发声有力,带来影响力。但是,这些都不是免疫系统能识别的目标。
阅读、写作、思考是行为目标;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是能力目标;成就感、价值感、影响力是结果性目标。
阅读、思考、书写,就是一个行为。
2.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二栏: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1)经常觉得其他事情更重要,而把阅读放一边;
(2)思考太辛苦,没法深入思考,干脆就放弃;
(3)写作表达思想,本能产生畏惧心理,“我不知道怎么写”,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便开始搜索网络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就放在一边了,不再写了。
(4)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原先想过一些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又打开一本新书开始阅读。
可是,我的目标明明是想写作表达自己思想,为什么要做出这么多与目标相反的行为呢?这看起来很奇怪,真实原因是,这些行为给我带来了很多隐秘的好处。
3.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三栏,需要思考的是: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也就是说,不思考、不写作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如果这个好处是什么?不思考、不写作,可以带来一时的舒适。
如果不这么做,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我最担心做了那么多事情依然碌碌无为,悔恨和焦虑地度过余生,继续这份痛苦选择。
原来,一时的舒服是舒适区;悔恨、焦虑、痛苦也是舒适区。
4.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四栏:心理有一个重要的假设。
这个假设隐藏在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
这个假设是:万一努力了很久,思维没有提升、写作没写好,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被人家笑话,我多么没有面子。担心努力了不被认可,没有存在价值感。被人笑话,那还不如现在不改变。
原来,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的心里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但并不会清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原来,我想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就是一直在内耗。这个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让我看到自己的冲突。
当然,我们不能只责怪那些阻碍我们改变的行为,我们更不能责怪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们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那个弱小的、容易受伤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