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 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著名隐喻,其主要含义是: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会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 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并非他所追求的目标,即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利益。并且这种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可能更大。
“看不见的手” 代表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等。
“看不见的手” 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强调了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效率,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它主张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认为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最大增长。
赫尔曼・戴利提出的 “看不见的脚” 是对传统经济学中 “看不见的手” 的一种反思和补充。
“看不见的手” 强调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整体利益。而戴利的 “看不见的脚” 则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会阻碍可持续发展,就像一只 “看不见的脚” 在破坏经济与环境的平衡。
“看不见的脚” 可能表现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以及短视的经济决策。
“看不见的脚” 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只 “看不见的手”,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克服 “看不见的脚” 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可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