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松弛课第二节:关系篇

一、亲子关系的冲突是如何产生的?


安静→压抑(连接写作业)

一写作业就压抑,一写作业就压抑,久而久之一想到写作业,全身压抑

心理学:心锚概念,搞懂心锚:学习动力提升一半


看书打瞌睡:小时候看书学习是有压力的,有压抑的:于是身体遇到压力的时候,自动启动保护机制,你就会困顿、困倦、疲乏。

于是书就成了你的心锚!


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

因为打哈欠,也变成了你的一个心锚,你看到人家打哈欠,就带出了你的内在、你的身体的感觉。跟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有点像!


你们想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不起:安静往往等于压抑,而压抑,如果一旦跟作业捆绑在一起,那么作业就变成了孩子的心锚!


一想到做作业,就想到压抑,一想到做作业就想到压抑!


你自己问一问: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来写作业?


为什么人类的头骨有两道裂缝呢?每个人脑子都被门挤过。因为人类的产道又很窄,人类又是直立行走的。

所以,女性的盆骨就过于狭窄,导致产道狭窄,我们的头又很大,不出意外的话,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不借助同类的帮助,而生下孩子的。


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发育完整之后生下来呢?答案是不能,每一个人类的婴儿,无一例外都是早产儿,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早产儿,因为我们要把一半的胚胎的发育任务放在妈妈的肚子外面来完成。


(A)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孩子跟妈妈是一个人!


(B)孩子出生以后跟妈妈:还是一个人(妈妈、孩子)

这个阶段的过程就叫共生期(0-6个月)


(C)6个月之后开始分离

(1)加辅食,除了妈妈,还有其他食物可以让我生存下去,我可以不用100%依赖我的妈妈。


(2)孩子开始学会了坐,学会了爬,甚至慢慢的学会了走,他开始有力气自己拿起东西来。


我自己的力量:可以让我想拿起什么,我就拿起什么,我想去哪里,我自己就可以去哪里!


(3)孩子学会表达、学会说话,妈妈不习惯了,为什么不习惯了呢?

小时候是他要去哪里,妈妈说了算,妈妈让他去哪里,他才能去哪里,妈妈不让他去哪里,他就去不了哪里!

你想让他怎么样,他就必须得怎么样。但是过了这个阶段,

他偏要去,  我不让他去

他偏要拿,我不让他拿

他偏要摔,  我不让他摔

他偏要说,  我不让他说

他偏要做,我不让他做

他偏要吃,  我不让他吃

于是妈妈就开始抓狂、开始焦虑:这个孩子,他不受控制了呢?


孩子要分离,妈妈们就开始干另外一件事情叫:阻止分离!


重点:孩子要分离,妈妈阻止分离!


你的吃喝拉撒穿,妈妈说了算,

你的回伤嫁娶,妈妈说了算。

婆媳关系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世上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

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是:夫妻关系,不是母子、母女关系。


为什么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吗?

因为有夫妻才有孩子,这是有顺序的。


真正智慧的父母结婚的这一天跟说:

儿子,你长大了,你有媳妇儿了

从今天开始

你家庭的女主人,不再是妈妈了,

你家庭的女主人应该是你的妻子,

你的老婆你的太太了

你要万事,以你的妻子为重


需要妈妈的时候告诉妈妈,妈妈可以给你一些帮助或者是建议,但是妈妈绝不能在插手和参与到你的家庭当中来。


公公在家里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跟空气一样!

也没有任何的存在感,有没有正是因为这个老妈啊,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自己的夫妻关系上,他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


从今天开始,妈妈放你走,你离开妈妈去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儿子这是你真正长大了。你要相信今天开始你的第1个角色和身份不再是妈妈的儿子,而是你身边的这位女人的老公,这才是你的第一角色。


越抓,就越抓不住,你不抓了,他也就反过来回来了。(反者为道之)


我们和孩子之间冲突的本质:就是一边孩子要分离,而另一边妈妈要想尽办法的去:阻止孩子的分离。


通常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阻止孩子分离的呢?(1)妈妈阻止孩子的分离通常是:用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来阻止孩子分离。


(2)爸爸阻止孩子分离通常是:用剥夺孩子的价值感,来阻止孩子的分离。


妈妈要剥夺孩子的安全感,只需要用“焦虑”两个字。妈妈只要不停的焦虑,你的孩子100%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孩子就不敢分离。

(要有安全感,才敢分离)


爸爸就剥夺他的价值感,剥夺价值感只有一个方法叫做打压、批评、否定,不断的告诉孩子: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

这样孩子就不敢分离了,就是我们关系当中的一个冲突,根本就在于此。


底层本质:妈妈阻止孩子分离,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叫做:杀死孩子→掌控(吞没感受)

孩子的感受被吞没,我没有生命力了,我消失了,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行动,没有自己的权利,没有自己的决策 。


我必须以父母的决定为决定,以父母的想法为想法,以父母的感受为感受,以父母的行动为行动,这是第1个方法。


第二个途径:干掉自己→溺爱(有的父母干不掉孩子,就干掉自己)



干掉自己,因为你要共生。明明是两个人却要变成一个人,那么两个人要怎样才能变成一个人呢?那就是干掉其中一个。


所以要么就干掉孩子,要么就干掉自己。那么干掉自己,他表现出来是什么状态呢?很简单就叫做溺爱。


我们总以为孩子的需求都给他满足就叫溺爱,溺爱从来都不是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从来都不是溺爱


真正的溺爱是妈妈已经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没有了自己的原则,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决策,没有自己的行动准则,没有自己的规条,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溺爱!


终于把掌控和溺爱的区别搞清楚了。

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是什么关系呢?

那就是彻底完成了:分离的关系,才是好的关系!


Before you say

I love you

you must be able

say  I

在我说:我爱你之前,你必须先有能力说“我”!




我的主体都消失了,我拿什么去爱?

我告诉你,真正有能力爱父母的人

一定是独立自主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


孝敬我的妈妈,孝顺我的妈妈,就等于要顺从我的妈妈吗?不是的!


正是因为我有独立的人格,我有这个爱,所以我才能说:I love you。如果我连 I 都不存在了,我拿什么去爱!


所以I love you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事情,在共生关系里面没有可能去爱。

在共生关系里面,妈妈爱孩子吗?

妈妈爱不爱孩子?


很多都不知道妈妈自己爱不爱孩子,因为你连孩子都没有,因为你把孩子已经干掉了。

你爱谁嘛,你都没有孩子了,你爱谁?

在共生关系里面的孩子们,爱妈妈吗?


你们觉得妈宝男对自己的妈妈,言听计从,那妈宝男爱自己的妈妈吗?

他不爱自己的妈妈,他恨自己的妈妈,可是他不敢恨自己的妈妈,因为价值观不允许恨自己的妈妈!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妈妈:好妈妈和坏妈妈。


自己的妈妈是亲妈:只能是好妈妈

妈宝男的坏妈妈是谁,他的老婆!

妈宝男所有对妈妈的恨,全部都释放到了老婆身上!


他其实恨他妈妈,可是他的妈妈不能被恨,

因为他的妈妈,必须是好妈妈,他的妈妈只能是对的,因为他必须孝顺他的妈妈。


价值观不允许他恨自己的妈妈,可是他又恨恨他的妈妈,于是他就把坏妈妈投射到了老婆身上,把所有对妈妈的恨全部释放到他的老婆的身上!


重点:嫁给妈宝男,你会享受到无边无际的孤独与痛苦!所以你还不断得培养妈宝男。


在共生关系里,妈妈不爱孩子,孩子也不爱妈妈!


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抓住三次机会

1.幼儿叛逆期1-3岁

2.儿童叛逆期7-9岁

3.青春叛逆期13-21岁或14-21岁


三次叛逆期等于三次机会

你抓住其中一个叛逆期,孩子就不用再经历另外的叛逆期。

如果你抓住了第1个幼儿叛逆期,你的孩子就不用再经历儿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


如果你错过了幼儿叛逆期,你就要等儿童叛逆期,如果儿童叛逆期,你抓住了机会,你就不用再去经历青春叛逆期


如果你没有抓住儿童叛逆期的机会,你的孩子就要进入青春叛逆期,如果你的孩子你抓住了青春叛逆期的机会,那么他也可以在21岁以后逐渐的走向成熟独立。


如果你没有抓住青春叛逆期,那么你的孩子要么迟早会叛逆,要么一辈子都不会叛逆!


管的严不严没有关系,而是你的孩子要走向成熟独立,他必须经过叛逆!


叛逆是好事,7岁以前都是属于幼儿叛逆期。


幼儿叛逆期成本和风险是最低的


如何去判断他是不是叛逆?

幼儿叛逆期:特别喜欢说一个字,这个字叫做

“不”。

吃不吃饭,不吃!

洗不洗澡,不洗!

出不出去玩,不去!

睡不睡觉,不睡!

要不要妈妈,不要!


叛逆不一定意味着对抗!

不一定意味着对抗,叛逆的目的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一件事:孩子的需求


叛逆背后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叛逆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所有的人类背后都有一个需求:

行为:→吃饭

需求:→饿了→生存

我吃饱了,吃饭的行为就会消失!


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求,只有当需求得到满足,行为才会消失!


叛逆的需求是什么?

叛逆背后的需求:求权利!

我们每一个人渴不渴望拥有权力:渴望!

拥有自己的权利到底自己做主,还是凡事都要别人做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类最重要的需求是生存与繁衍,生命和爱情,可是居然为了自由,我们甚至可以不要生命,也不要爱情,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有多么的强烈!


我告诉你,给他权利,他就不用叛逆了,给他权利,他就开始独立自主了。


问题是你不给他权利,你不敢给他权利,因为你不信任他,发自内心的瞧不起他,因为你觉得你的孩子啥也不懂!


没有没有义务的权利,更没有没有权利的义务!~列宁

这句话什么意思?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是同时给的,

你不能只给权利不给义务,更不能只给义务却不给权利!


有没有听到孩子经常说这三个字:凭什么?


为什么孩子会经常说:凭什么?因为你经常只给义务不给权力。

什么叫只给义务不给权利?

每天上多少课,孩子有权利决定吗?

每天写多少作业,孩子有权利决定吗?

每天要怎么背课文?怎么背单词孩子。有权利做决定吗?


那既然所有的权力都在老师和父母手上,孩子凭什么,为最后考差的这个结果负责呢?


孩子凭什么为这个结果负责,因为他一点权利都没有。都是老师的权利,孩子没有半点权利,我们父母要站在孩子这边!


只给权力,不给责任就是溺爱

只给责任,不给权利就是掌控

孩子他要独立,必须完成分离,而要完成分离,其实大可不必叛逆,只要同时给两个东西给他权利、给他责任!


独立→分离→(给权利、给责任)

怎么去给权利怎么去给权利?


规则意识从何而来?(中国人有没有)中国喜欢砖空子。


我们会以遵守规则为自豪,破坏了规则为自豪?

有没有发现,我们可以走后门托关系,不用去守规矩而自豪!

我们总之要以破坏规则为荣,好像谁守规则,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傻不溜冬的


遵守规则的人有一种描述:老实人!(没有出息,没有人脉关系,干什么事都得老老实实排队!老老实实遵守规则)


为什么我们喜欢破坏规则?

因为在中国,我们没有规则,我们有的只有规矩!

规则:规则是用来遵守的(共同制订、共同遵守)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人都平等)

规矩:规矩是用来破坏的(我制订的,你遵守,我就有特权)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上对下)


孩子经常会说凭什么?

敢于叛逆那是进步。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守规矩?因为规矩是用来破坏的,我们要让孩子遵守一定要给他规则!


什么叫做规矩?什么叫做规则?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父母预防:

潜意识,她律他制→别人的要求(妈妈不允许)


让你的孩子:

有规矩,有规则意识,有自律性,有独立自主,还能顺利的去完成叛逆,走向独立,要学会跟你的孩子说这句话 :

你的事,你决定就好!

你的事,你决定就好!

只要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同时提醒你:这个季节,你穿裙子会冷!

你准备去面对了吗?


这一刻她在潜意识形成了一个信念:今天我穿公主裙,我会冷,于是,自律自制就形成了!


是自律和他律的区别:

他律就是我的行为,取决于别人的要要求

而自律就是我的行为,取决于自我的需求!


她穿什么,她当时体验到什么,才是重点!

关注体验过,而不是结果怎样,而是她要体验决定是谁在做!


你要知道,做决定他才能负责,他不做决定,他永远不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越是得不到的东西,我就越想要!


课题分离


让孩子知道要自由没有错,但自由是有边界的。

自由的边界是什么?就是别人的边界

就是我的自由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

你的孩子,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边界,

别人的界限,一定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界限。


一个人总是会入侵别人的边界,往往都是源自别人总是会入侵它的边界!


尊重孩子的边界,他才有能力尊重他人的边界。


不用管孩子,只需管自己!

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


焦虑的本质:应该化、恐惧化、合理化


父母永远贪得无厌:

他考50分,你就期待考60分,他考70分,你就期待他考80分,他考500分,你就只要考600分,他考不上清华北大,他就是罪人!

孩子的优秀,换不来父母的满足。

孩子的优秀,换来的是父母更高的期待!


父母要当孩子的:拉拉队、粉丝、观众,自尊就高了,自信就强了,能量就爆棚,他人生什么样的困惑、困难都不怕了!


孩子想玩手机,我该怎么办?

孩子不想写作业,我该怎么办?

孩子不想上学,我该怎么办?

谁要的,谁负责!


孩子要玩手机,就是孩子有一个需求,怎么该,我怎么办呢?

请问谁来思考?谁来负责?


手机要看手机,应该是孩子来思考,我该怎么办?

孩子不想做作业,是不是应该由孩子来思考,我该怎么办?


界限管理:

做决定:你的事,你决定就好!

负责任: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


(我上班都是为了你,赚钱为了你,辛苦为了你,到最后孩子伸手向你要钱,你不是赚钱为了我嘛,那就你把钱给我花)


谁要的,谁负责!

我们需不需要培养?

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想办法的能力

我知道了,就有机会做到!


爸爸我不想写作业:2个回复

1.不可以(父母自以为是)

2.你想办法,(是的,你不想写作,想办法就好)

为自己需求负责。

我想要的,你去做点什么!


明明想要自己过得快乐,天天想要孩子让我快乐!


孩子的需求:不想写作业、想玩手机

父母固执思维(不写作业会考不上大学、不写作业会找不到工作)



学历的本质:就是一种产品!


孩子的信念:我的需求不被重视(孩子陷入:无助、无望的病毒信念:没有人可以帮到我,没有人愿意帮助我,就绝望了!我的需求从来都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


所有躺平、消极的孩子,无一例外一定都是自以为是的父母,而且极其的自私自利。为什么孩子的需求不被重视,因为这些父母只关注自己需求,最要命的是:自己的需求自己不负责,却要求孩子负责!


看别人说英语说的好,自己去学,不要求孩子学,为自己的需求负责。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不假,我不要求孩子负责!


父母要做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 而是重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爸爸,我不想学作业,

爸爸:那就不做或者不能不做(都是父母在决定)


那你需要爸爸提供什么帮助

想玩手机是不是?想玩多久啊?


重点:把对方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同时,又要求对方却承担我的责任,这就是关系冲突的本质:界限不清楚!


你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两个独立的人一定会有冲突的!有冲突是正常的,在冲突的过程就探索了彼此的界限在哪里!

我要什么,我负责!孩子要什么,孩子负责!


作业→谁的事

说要的,就是谁的事,就是谁负责!


彭老师:处女座爱整洁

房间整理是自己的需求,自己整理(我要的,我的事,我负责)


儿童叛逆期:给权利,让她负责任,让你的孩子做决定,负责任,做决定,负责任!到了青春期,特别的独立自主!


只有孩子自己的事,他才有权利,有权利才有责任。

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压岁钱→是孩子的(是孩子的权利)


乱花怎么办?

孩子越小,他做决定的风险就越小!

花自己得钱→花完(体验)→她就会难受→节约


花自己的钱就懂得节约,花父母的钱就永远不节约!


花自己的钱才自由,花别人的钱不自由!


爸爸今天不能满足你,当然你可以说服爸爸!

她没有权利花爸爸的钱,自己得钱有权利花。

花爽了,就难受就懂得节约了!


每笔钱→价值交换



每个月做预数,结算

拿笔钱花的有价值,拿笔笔钱花的没有价值!

每个月要复盘。

父母要当观众→支持(拉拉队欢呼)→教练(错一次成长一次)错误里面有宝藏。就在错误里面成长!

边界:说要的,谁负责!


我们和孩子是什么关系

沟通层次圈

其他关系:打招呼→讲事实→聊想法→说感受→敞开真我(亲子关系)


跟谁能敞开真我:安全

想要跟孩子沟通:先允许孩子不沟通(这是她的权利)


一定要先约定

做父母的责任,就是跟老师搞好关系。


老师要的:我没责任

家长:不怪你

意识的脉冲每一秒40次,但是潜意识脉冲每一秒4000万次。真正的学习是靠潜意识的,不是靠头脑的。


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心锚:洗漱→焦虑

(没关系,慢慢来,你有权利不洗漱,但我有权利禁止你靠近我,禁止你来到客厅)

我可以拒绝答应一个不洗漱的人的需求!

还是只管自己需求!


家庭排序



需求:

扩大共识,减少分歧

谁要的,谁负责!


案例1:

彭老师线下学员学习,有160个椅子,女儿弄乱了,

孩子:不是我弄的

一般父母:批评、指责

孩子:不是我弄的,然后大哭

智慧父母看到的:我把椅子弄乱了,爸爸很生气,我好害怕,我希望爸爸原谅我!


彭老师:没关系,不要害怕,爸爸也没有生气,爸爸并没有责怪你。


爸爸:明天有100多位叔叔阿姨要来上课,椅子很乱,她们会认为爸爸不重视她们,现在酒店员工已经下班了,椅子那么乱该怎么办呢?

爸爸希望你和爸爸一起把椅子恢复原来的样子,请你帮一下爸爸的忙!


爸爸要的,谢谢你哦,你帮了爸爸很大的忙!



案例:2


爸爸,我们李老师好丑啊

爸爸知道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欢漂亮的老师是吗?

共识

更:催瞑语言(认同动机)叫底层逻辑

女儿:是的

爸爸:爸爸也一样,喜欢漂亮的人!

漂亮的老师以外,你还喜欢哪些老师呢?

女儿:幽默一点的,少布置作业的、对我好的、多夸我的!

爸爸:李老师符合你刚才说的那一点呢?

女儿:其实李老师对我还挺好的

爸爸:现在告诉爸爸你喜欢不喜欢李老师!

女儿:挺喜欢的。

爸爸:非常好!


以上两个案例教练式父母课

这个叫教练式沟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