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祖国正北疆,矗立着一座年轻又活力的城市,这就是我心爱的家乡——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这里有我的呼和浩特
文|小孙同学
塞外北疆,一碧万顷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坐落着一座“青色的城”——呼和浩特。这座我心爱的城市,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千年古城。周朝中后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在阴山下设立了云中郡。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选择在这里为目的地。明朝时期,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片土地正式筑城。远望这一片城市,由青色的砖砌成,“青城”一词也就由来。
清朝,在城东北建设防城,命名为“绥远城”,末年时期,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共称为“归绥”。1954年“归绥市”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并且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经历过重生的塑造,岁月的洗礼,在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青城人努力下,这座城市如今越来越美丽了。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这句俗语便形容这里召庙云集。大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塞外风情,大召寺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两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每逢春节这里就热闹起来,人们选择在这里祈福,保佑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万事如意。大召寺的西侧,还有着清朝建筑风格的一条街——“塞上老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这条不足半公里的街道,浓缩了呼和浩特的旧影,还展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称的深厚底蕴。
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中心架起了一座桥,呼和浩特人民叫它“鼓楼立交桥”,早期的青城鼓楼就矗立在这。桥下灰色砖墙的建筑群——漠南第一府,记录着清朝时期的呼和浩特。“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将军衙署是清王朝巩固西北边陲的稳定,保护内地臣民而设置。曾经这里有近八十位将军在此任职,而近代,这里又是许多重要人物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现在,这里成为了青城人和游客了解青城的重要景点。
现在,每当走到这座“漠南第一府”时,都能将人们带入那段峥嵘岁月之中。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好多“城市的记忆”都不在了,我们这些“90末”的孩子,只能从父辈或者爷爷奶奶那一辈得知呼和浩特的历史。青城鼓楼,20世纪50年代的最高建筑,雄伟壮观,1959年伴随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被拆除。旧城北门,经历了300多年风雨沧桑,因为种种原因,也离开青城人的生活,成为了老一辈的心中回忆。但是,旧城北门这个名字,沿用至今,伴随呼和浩特一起成长。
虽然,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这个城市特色的建筑却消失在视野中,老呼市的味道渐渐的在流逝着……
曾几何时,有很多人对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都在问我们:你们是不是每天骑马上学?每天喝到的都是最新鲜的牛奶?你们那里是不是叫“计程马”?你们高考的项目是射箭、扎蒙古包吗?面对这些“新鲜又搞笑”的提问。我只想说:虽然我们地处塞外北疆,但是这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样样俱全,欢迎你们来看一看,感受“中国乳都”的魅力,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定会爱上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呼和浩特,这里有我的呼和浩特,这里有每一位呼和浩特人的呼和浩特。面对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总有一些记忆留在呼和浩特人的心尖,挥之不去……沿街小巷的吆喝声,人们忙碌的身影,孩童的喧闹声,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这里的生活,构成了这里的全部。
呼和浩特人爱呼和浩特,爱这座年轻又拼搏的塞外青城;爱它丁香满城盛开的季节;爱它蓝天白云常相随;爱它悠久历史和人文情怀;更爱这座城市每天第一缕阳光的照射与夕阳落幕时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