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早教老师,我的授课对象是几个星期大的宝宝到几岁的孩子,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各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点。同样的,正因为早教让孩子与家长有更多的互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暴露在我的眼中。
相信很多早教老师包括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小孩子之间会抓着同一个玩具,甚至还会互相抓对方,会哭。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所有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要抢”。每当从家长口中听到“抢”这个字,我会想小孩子真的会理解“抢”的意思吗?答案是不一定。
“抢”这个行为从幼儿很小的阶段就会出现,可以延伸至十几个月到几岁。一岁多两岁多大的孩子,当家长对着他讲“不要抢不要抢”我想宝宝的内心潜台词是“我干什么了?我只是想玩这个玩具啊,他怎么哭了?为什么大人们都在看着我?为什么妈妈有点凶?为什么妈妈有点紧张?为什么把玩具又拿走了,难道不能玩吗?妈妈怎么把我抱走了?妈妈为什么跟那边的家长道歉?妈妈为什么要我去道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想,难道大人们不知道其实孩子不懂抢的意思吗?其实大人们懂的。当幼儿之间发生抢夺行为的时候,家长们第一反应就是制止,然后互相道歉,还要当着被抢孩子家长的面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些表现更多的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不想让别人认为我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我的孩子是霸道的是粗鲁的,我一直在教育我的孩子,我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想招来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幼儿这种行为一发生就会吸引其他人的目光,那么接下来人们就会观察父母是怎么处理这样的事。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夹杂了太多成人因素,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成人的教育理念还有成人的教育行为。有很多教育行为是在成人的“面子”下进行的,这多多少少就会让教育变了味,也会让被教育者产生一些误会。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转变一下教育方式,如果换做我们自己是被教育者,我们的状态是否会接受那样的教育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