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是个特别节俭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抠门。抠门到什么地步呢,说的稍微夸张点吧,卖菜的人看到她来了,估计都有想关门的冲动。她可以为了几毛钱讲价讲到致死方休。前几天她在楼下买纸巾,卖纸的老太太非要9元,我婆婆偏偏只给8块5毛,为了5毛钱,我听她们在楼下纠结了大半天。听的我都不敢出门见人了。这样的事还有好多,还比如有次我去超市买东西,那老板娘拉着我的手说,你家老太太上次买瓶油少给她2块钱,买米少给1块。说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社区附近有个爱心服务区,每天为路人免费供应早点啊,茶水之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生活比较困难的人。费用来源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我婆婆有几天为了省早餐钱,经常跑去排队吃早餐。看到她去,我就跑去捐钱。后来她知道我捐钱了她才不去了。
婆婆是50年代的人,她看到我们花钱旅游啊,买快递啊,心估计都要碎了。按她的话说,我们随随便便一个花销她可以用来当一个月的生活费喽,宝宝用的尿不湿钱,都够她花大半年了。
你说是因为没有给她钱花吗,不是的,钱我没少给她,最关键的是她不知道怎么花钱。那个年代的人,经历了中国最艰难的岁月,饥饿,贫穷,伴随了她大半个人生。所以她常说我们这代人没有吃过苦不知道钱来的有多不易。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哪像我们左一个快递又一个快递,天天穿新衣。
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很大联系。了解了她的过去,她成长的环境,也便理解了她这种花钱观念。
但我们作为很年轻的一代,又是怎么花钱的呢。怎么花钱,也能体现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
小时候,父母一再告诉我钱很难赚。他们为了赚钱,远走他乡,起早贪黑。所以我从小就不敢乱花钱。我记得那时5毛钱可以掰成5份花。有时想吃颗糖,就会提醒自己父母赚钱不容易,他们太辛苦了。有多少次在放学路上经过麻辣摊忍住了口水。回到家后,庆幸还好自己忍住了,又省下了5毛。得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种花钱的心态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后即使自己会赚钱了并且赚的还不少,我依旧舍不得花钱。买衣服第一反应是要看标价,价格高了哪怕再喜欢,我也会悄悄放下。而那些有打折的是我最喜欢逛的。去年夏天我清理衣柜时,我扔了一件又一件,最后留下来的只有几件我在品牌店里狠心买下来的。廉价有廉价的原因,贵真的有贵的道理。
对于花钱这件事,我一直很困惑。买了贵的会后悔自责,买了便宜的又心理不爽。我大概是属于享受能力低下的那种人。一个人怎么会享受能力低下呢。是个人就会享受对不对。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够爱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别人好好对待。潜意识里大概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一旦给自己买了贵的,就会觉得对不起谁一样。哪怕钱不是父母的是我自己赚的也会这样。并且还会找各种理由使自己高大上。一边压抑自己的欲望一边攻击自己还一边安慰自己。比如安慰自己我之所以不敢穿好的吃好的,都是为了以后生活更好。可是以后真的会因此而变的更好吗。以后到底又是哪个时候。是等我老了吗?背也驼了头发也白了,好看的衣服穿不了,好吃的也嚼不动了。每一个如今所期待的以后都会以当下的形式来到每个人的面前。那不防再安慰一下自己,等我以后赚到多少多少钱了我就怎样怎样。到时候我有钱了我就去旅游。难道旅游都是有钱人才干的事吗,可以我不多的经历看来,旅游的人也不是都特别有钱,要不怎么叫驴友,青年旅舍呢。难道现在我就不配吗。
很多人的消费观我是看不懂的。比如说,身边某个朋友。最开始认识他时还是个小老板,到后来,由于没钱到了要卖他那辆老奔驰的地步,还欠了很多人的钱。但即使这样,他自己还有他老婆发的朋友圈里那种潇洒自在让人羡慕不已。一会晒泰国游玩的照片。一会晒各种高档化妆品。这种消费可以不顾明天不顾后果吗?
与极端的节约相比,这就有点极端消费了。
还有些朋友,平时看她也不怎么花钱,甚至有点节约。可一旦上了麻将桌,就不分白天黑夜日月与星辰了。有时会沮丧的来告诉我输了输了多少。有时又因为赢了好几千开心的要请我吃大餐。我疑惑了,麻将桌上的钱难道不是钱吗。估计都是捡来的吧。
前不久看了《温州一家人》这部电视剧。我很有感触。三猴子还有黄继成,够有钱吧。动不动几个亿,动不动上千万,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这么拼这么冒险呢,并还多次陷入企业危机当中。这么有钱就不能好好安份的花钱享受生活吗?可为什么就还这么拼呢。我想是因为想要做更好的自己,想要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感。
钱是个什么东西。别一谈到钱就说人家俗。说人家俗时,自己也高尚不到哪里去。钱,是劳动力的交换。没有钱,这个社会会怎么样能想象吗。在某种程度上,它能体现一个人创造的价值。
在这么和平的年代,那就努力去劳动,去创造价值,去赚钱。去体现个人的价值。那就心安理得的合理的去花钱。不带自责,不去攻击。爱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世界温柔对待。相信自己配的上拥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