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参加了青少年七个习惯活动后,就一直记挂着也要做个自己的2018愿景板,又恰好看到了大胡子关于个人2018目标设定的微信公众文章,经过了一系列步骤最后生成了这张图,而这张图不是就这么一次性使用的,在后续每周回顾,每月回顾,我都会利用这张图做自我反思和记录。
从这件事我再次体会到行动的作用,因为按照最远以前,我基本没什么兴趣参加这类活动;比较远以前,我就想想要做愿景板,但一个字都不会写;稍微远一点以前,我看到了对我触动特别大的微信公众文章,也就是点击下收藏,然后就再也不会去整理和思考了;稍微近一点的以前,我画完图在朋友圈里晒晒,或者跟好朋友看看,被夸夸“好赞”以后也不会有下文了。而昨晚,我不仅画出来了,而且想着把这幅画当作一个反思的工具,真正地将提炼的艺术作品进一步应用。那么未来呢,我目前的预期是持续不断地使用这个视觉工具,通过后续的不断自我重构,再迭代,再更新,最后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甚至可以说成一个故事,或者用更多艺术表达形式去告诉别人我的收获,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帮助他们变得更好。
再回到第一段,这张图是怎么来的。看完大胡子的文章后,我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和自己在意的信息,按照文中的组织思路,在A3白纸上一行一行地写下来。也就是说:第一步,我把近两千字的文章缩减成几十字。接着,我再想,这几十个字还能缩减成什么,于是,第二步,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我把几十字缩减成了几个短语,共十几字。接着,我就想,这几个短语之间,我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相互关联的,可以按照怎样的逻辑思维将他们串联起来,于是,第三步,我把最浓缩的几个短语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几条很简单的线条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这几个短语在我脑子里呈现的结构形式。所以,可以看到,从第一步到第三步,是一个不断简化、收拢的过程,并且已在纸上初步呈现了一定关系。接着就到了开始发散的时刻了,我认真看着每一个短语,脑子里努力回想着相关的我的过往经历,感受和思想,我边快速地想,边快速判断,哪些是真正和这个短语有关的,第四步,就把这些真正相关的信息写出来,写在这个短语的附近,哪怕只是个问题都可以。写出来以后,我发现自己有的做到了,有的没做到,有的悬而未决,那么第五步来了,对于没有做到的,我在2018年就会去做到,而对于问题,可以在2018年进一步探索。等到我把这五步都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写完以后,我就回家,回到家里,拿起Pad画画,因为在刚才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基础体能和艺术有关,而我自我反思到需要多训练我的艺术肌肉,所以我马上做出要画画的决定。
画画的过程也是非常曲折的,在此,我暂不介绍,等到我再多实践几次观察自己的思考步骤,但可以很认真地告诉你,和所有好习惯的养成一样,我们需要从第一件小事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