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茯神:抱住松树的根长,整圈抱住,特别有向心力,入心的力道特别强,茯苓是长在松树根旁边,安神用茯神,利水用茯苓。
2.赤茯苓,红色的茯苓,通利的效果比白茯苓更好,分利下焦湿热用赤茯苓。
3.茯苓皮,治皮肤肿胀。五皮饮——专治皮肤底下水肿。
4.眩(晕眩的眩)不管在什么位置,多少都有些代谢不掉的水。(1)坐着的时候站起来会头昏,是因为血被水挡住了上不来——苓桂术甘汤,去痰饮通血。(2)肾阳不够,小脑不能维持身体协调,导致平衡感不好,容易跌跤——真武汤。
5.心悸:水代谢有问题,胃都水肿了,心脏跳动的时候撞到胃——用茯苓消多余的水。
6.真武汤里的茯苓是真对主证里的“小便不利”放的。
7.很多补脾胃的药都需要反佐药来帮助吸收:(1)芍药——扩充脾胃容量,让药性能下去。(2)茯苓——帮助身体吸水,把补药的药性吸收进去。
8.现代中医用茯苓治精神分裂的颠,疯癫,精神涣散,失去正常人的心神该有的能量,一个人心恐慌,心乱,可用茯苓或茯神安神。
9.白术茯苓3:2打成粉,每次五钱,加一两片姜,一个枣子,煮水空腹喝,一天三次,治疗脾虚盗汗。
10.左寸或左尺脉有上火,茯苓二两+黄连一钱煮水喝,治热的心汗;茯苓+艾草治阳虚心汗。
11.小便频,尿失禁:茯苓+鹿角霜等份做成药丸,盐开水吞30克,一日三次。
二、土茯苓
1.土茯苓和毕节药性相似,都有祛风的效果,土茯苓在祛湿的同时有把身体的毒素排除的效果。2.土茯苓是治梅毒的特效药。3.有风邪钻进去的头痛,一般药挖不出来,可用土茯苓,毕节治风湿。4.从脏水里长出来,又很干净的植物,多有祛湿渗湿的效果,如薏仁,芡实。5.每天吃薏仁粥可祛湿美白。6.茯苓粉+蜂蜜或者鸡蛋白敷脸——美白去邪气。
三、阴阳两虚治则
1.原则:阴阳两虚时先补阳,阳虚脱汗,不救汗,先救阳虚。
2.条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既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韦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2)芍药甘草汤方:芍药四两,炙甘草四两。(3)调胃承气汤方: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大黄四两,先煮二物,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4)四逆汤: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炮附子一枚。
3.清楚的阴阳两虚,又有桂枝汤证的时候,不适合直接用桂枝汤。(1)小便数:气化机能不健全,阳虚。(2)心烦:心阴虚,心里觉得不舒服,情志上的不舒服。(3)微恶寒:因为人阴虚,有燥热感,所以恶寒的感觉会淡一点。(4)脚挛急:小腿抽筋,血液津液不足,筋会缩紧——阴虚。
4.阴阳两虚要救阳的时候,先用温和的方法做开头,发现力量不够的话再补四逆汤,至少要先从温和的方法做起。(1)咽中干:阳气不够,水津之气循环不好,水气上不来,喉咙会干,所以这也标识了阴阳两虚。(2)烦躁:以烦为主,阴虚而有热,人会烦。(3)吐逆:阳虚,消化系统阳气不够,寒邪冲上来,就会吐逆。(4)阴阳两虚更严重的时候,先用甘草干姜汤,这是一剂能让气变得温暖,但效果很温和的药。
5.仲景方里,滋阴最多的两个方子:朱雀汤和炙甘草汤,阴的东西要靠阳的东西来引导,不然滋阴药根本走不动,会出问题。
6.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1)肚子绞痛的时候,如果脉跳得很慢,是比较寒的,可加点干姜;如果脉跳得很洪大,有热,就加点黄连。(2)胆结石的痛可轻松解决。(3)妇女腹部绞痛的病,如果不说寒热的话,芍药甘草汤普遍有效。(4)可治下肢静脉曲张。(5)能养血,是个养阴的药。
7.吃了甘草干姜汤之后,可能有三种情况:(1)半夜脚暖了,继续用养阴的药,护持阴,就可顺利好转。(2)太阳转阳明了,津液不够,人已经干了,讲话开始语无伦次了,用调胃承气汤,预防大便干燥,变成真正的大小承气汤证。(3)遇到庸医,不断发汗,把心阳全部拔空了。变成真阳衰,应该用大补阳的药救回来——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