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相遇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第一次有年代可考的是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 535 年) ,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 ,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几乎在同一时期,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相遇,拜他为师,成为哲学史上绕不过的佳话。
这是哲学史上的佳话,文坛上也有伟大作家偶遇的有趣故事。
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海明威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他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出来的大批学子当中,他显得生气蓬勃,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
这是《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第一次见到大作家海明威的印象。那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是一个无甚名声的年轻记者。虽然出过一本书,得过一个文学奖,但他还在懵懂迷茫,不知人生应当去向何处,在巴黎漫无目的地飘荡。对于写作他充满兴趣但不得要领,他想从福克纳和海明威身上获得启示。说来凑巧,年轻的马尔克斯在巴黎街头偶遇海明威,他慌乱地用蹩脚的英语向街对面的海明威大喊“:大——大——大师!”而海明威则娴熟地表现出文学偶像应有的姿态,向马尔克斯喊了一声“再见,朋友!”
这是两位20世纪文学巨匠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最后一次,四年后,海明威用猎枪自杀身亡。
在中国文坛,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伟大相遇。1924年4月12日,一艘轮船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船上有泰戈尔率领的“国际大学访问团”。这是中国学界期待已久的访问,发出邀请的是梁启超、蔡元培这两位中国学界泰斗,他们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访华并提供路费。
泰戈尔是东方古国印度的诗人,却早已获得欧美的承认和尊崇,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同为他的翻译,一路相伴相随,而且共同演出泰戈尔的剧本。泰戈尔在北平的时候,徐志摩特地请泰戈尔出面劝说林徽因投入他的怀抱。
这些都是同一个领域的伟大人物相遇,在历史上散发着永久的光辉。还有一种不同的伟人们有意思的见面与思想交锋。
亚历山大天资聪明,从幼年起他就酷爱诗歌、尤其是荷马史诗,并且表现出在音乐和马术上的天赋。十二岁起,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几何学等,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系统化教育。其军事才能很可能得力于他父亲腓力二世的亲授,不过亚历山大和他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腓力二世以残酷的高压政策来统治希腊而亚历山大则同时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仁慈之心。
公元前323年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九十。这两人何其不同: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宫遍布欧亚,被万众呼为神;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相同的是,他们在当时的希腊乃至全世界都名声远扬。这两人有一次奇妙的相遇。一天,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与亚历山大大帝和第欧根尼相似的是拿破仑见歌德。这次见面是发生在拿破仑征服德意志之后,德国国王以及皇亲贵族都臣服在伟大的法皇脚下,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巴结献媚。
在埃尔福特的一个大厅里,拿破仑跟歌德单独谈了一个小时。当时歌德年约60岁,潇洒俊逸,精神矍铄。他正处在最泰然的时期。不可一世的皇帝惊叹不已,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片刻,他才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好一个人才!”这句话像金箭,照亮全场。后来传记作家这样评价他们的相遇:“这是两名智者之间的对话,也是两股力量的碰撞与平衡。两个当时最伟大的人物得以彼此观察。对话中两人并未流露出多少内心想法,更多的是相互钦佩。”
后来,拿破仑在回忆中说道,这样的相遇堪比亚历山大见第欧根尼,也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一样,歌德对拿破仑的权威不屑一顾,他并没有接受皇帝邀请,接受优渥条件,写作诗歌来向拿破仑表示敬意。
近代史上,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相遇是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相遇,他们在哲学思想上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让我惊讶。一位是强于逻辑推理的大科学家,一位是充满浪漫幻想的大诗人,竟然走到一起来一场关于“真理”的辩论。两个人对各自认为的真理达到了几乎极致的洞察,温文尔雅的谈论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光彩四射,照亮思想的整个天空。
1930年7月14日,爱因斯坦在柏林郊区欢迎印度哲学家、音乐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来到他的祖国。
爱因斯坦开门见山地问道:“有同世界隔离的神这种说法,你信仰这个吗?”
泰戈尔说道:“这并不是我的信仰。人类会持续发展下去,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的个人不能理解的,个人正在认识宇宙,这同时也证明了宇宙的真理就是人的真理。……”
接着爱因斯坦说道:“人们对宇宙
本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世界是依存于人的统一整体;
二、离开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仍独立存在。”
泰戈尔说道:“当永恒的人同我们的宇宙是和谐一致的时候,我们会把宇宙当做真理来认识,不仅如此,这时的我们会觉得宇宙是美的。”
……
爱因斯坦说道:“假如离开人的话,真和美都是不存在的东西。”
泰戈尔说道:“是这样。”
爱因斯坦说道:“我同意你对美的看法,但是,你对真理的看法,我是不能同意的。”
泰戈尔说道:“不同意?这也是同样的道理,真理也是要由人来认识的。”
爱因斯坦说道:“虽然我说不出什么理由反驳你,但这是我的信仰。”
……
泰戈尔说道:“真理实质上是人的真理,因为他体现在万能的人之中的。……印度哲学认为绝对真理是存在的,而这种存在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或者说是个别人的精神所不能认识的。只有通过个人完全人化于无限之中,才能认识这种绝对真理。”
……
爱因斯坦说道:“问题的关键是:真理是否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
泰戈尔说道:“实在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和谐中存在着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你会发现,是我们万能的人决定着这两方面。”
爱因斯坦说道:“我任然相信,离开人类,真理还是存在的,……真理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具有客观性。”
泰戈尔说道:“……万能的人的精神同个别人的有限理智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发生了永恒的冲突。在各个领域中,真理的过程认识是从不间断的。”
爱因斯坦说道:“我觉得,我在这种情况下比你更带有宗教感情。”
泰戈尔说道:“我的宗教就在于我自身的存在之中,就在于认识永恒的人——万能的人的灵魂。”
哎啊!太过精彩,思想太过高深,每个文字在我心里都产生了爆炸,心灵在爆炸中,展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对宇宙和真理的认识,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和泰戈尔所持的真理的观点都是对的,虽然,看似是矛盾,冲突的。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述。爱因斯坦站在宇宙的层面或者说是物质层面谈论真理,所以,当人不存在,别的高智能物种存在,宇宙和真理依然存在,千真万确!泰戈尔从人本身出发看待宇宙和真理,它们存在于万能的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灵魂里,万能的人完全可以认识宇宙和真理(个人只能认识一部分),宇宙和真理与人和谐统一,没有了人,所谓的人的真理当然就不存在(注意:泰戈尔强调的是人的真理),没有人的宇宙,跟人没有任何关键,他们只是一对电子或者说是鱼,鸟,狼……的真理,鱼、鸟、狼……它们有思维意识吗?
正因为历史上有这些有趣的伟大相遇,才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闪耀着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