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回来,周日汾湖诗社的采风活动刚好被我赶上。
这个采风活动的组织者是仁夕社工的徐总,她是我们汾湖诗社的副社长。采风地点是美丽乡村——杨文头。
杨文头,最先叫杨坟头,是因为宋末元初的杨将军为保一方平安,战死在这里,人们纪念他,为他筑了一个坟墓。这块荒凉地经过N年渐变,成为村庄,又经过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成为富裕的乡村。
现在的杨文头村是全国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村……
除了汾湖诗社的骨干,这次采风活动还邀请到了来自上海的《湖区旅游》杂志的几名作者。
会议室里,徐总发言,欢迎大家参加活动;胡书记介绍杨文头村的情况……
来自上海的简友王平华老师带来他的新作《生活的脚印》。从简书平台走到现实生活,杨平华老师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走进杨文头村,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大家去楼下的党建馆听取胡书记的一一介绍。
午餐是在当地村民家进行的,丰盛的农家菜,味美,亲切。
我最爱的是汾湖特产:水面筋。油煎塞肉面筋,水面筋炖鸡汤。还有艰苦岁月里的盐渍菜,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鳗鲡菜。
午饭过后,一行人开始村里行走。
沿杨文荡湖边道路一直往东,经过历代名贤陵园。杨将军的坟墓就在那里,大家进去参观膜拜。
附近有户人家,主人是箍桶匠朱阿二,可惜他的工场已经关门。我曾经采访过老朱,文章发表在《吴江通》。如今不见老朱,倒是见到了他的儿子小朱。
春天处处是美景,何况是美丽乡村?走到西湖边,大家被眼前的景物所迷恋,疑似到了杭州西湖。
村民们安居乐业。与一坐在门口休憩的阿婆聊天,老人家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样样有,享不尽的福啊!
警务室、储蓄所、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超市、菜市场……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称赞杨文头村是《乡村里的小都市》。
在亲子广场上,年老的会员们坐着歇息,女士们寻花留影。
颐养院是村里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孤寡老人而建的养老院。据说,吃住全部免费。
有西湖,必有东湖。这里可以看到四季佳景,特别是夏天,荷叶田田,荷花凌波,荷香阵阵,令人心醉。
舍月亭里的老人、小孩,一派闲适、祥和。
绕村一圈,回到村委会。
杨文头村,经济实力足,村民富裕,村庄美丽。如今,处在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杨文头村又有新的契机,它的东南部,苏州高铁南站已经开始动工。据说,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到此与苏州地铁4号线相连,还有一条铁路将建成……这里将是交通枢纽。
有契机,也有危机。愿杨文头村更美,村民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