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后现代艺术设计的崛起
在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是“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即是犯罪。纯而又纯的形态。非此即彼的肯定性与明确性。对产品的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的强调”。后现代主义是“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共同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骡子式的杂交,对产品的文脉的强调”。
后现代主义所有的特征:古典主义、装饰主义、折中主义。
针对米斯·凡德罗主张的“少即多”,后现代主义者提出“少即乏味”;针对柯布西埃主张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后现代主以者提出“建筑是有思想的空间创造”。桓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1923)激烈反对传统建筑,走向现代主义建筑;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批评现代主义建筑,走向后现代主义建筑。文丘里主张利用历史符号来丰富建筑面貌,同时吸收美国大众文化的商业风格,采用折中主义的装饰以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刻板的风貌。
后现代主义设计不仅不同于功能主义设计,而且不同于式样主义设计。在式样主义中,虽然形式大于功能,完善的功能仍然是产品的基本前提。它在功能问题得解决的条件下,追求形式的独立价值。对形式的追求并不妨碍产品的功能。功能主义和式样主义都是现代主义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以直觉性、感性和个性化向现代设计的料学性理性和逻辑性发起激烈冲击。它的口号是“形式遵循表达”,在这里功能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
一、后现代的场景的描绘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一书。1947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新兴工业城市工人阶级的产生以及非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崛起。费德勒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激进的文化潮流融为一体,以波普文化的名义向现代主义的文学传统提出了挑战。
(一)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推进力,使人类以越来越短的时间从一个文明走向另一个更高级的文明。人类创造和发展了科学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改变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形成新的世界观,孕育出人类新的文明,不断完善人类自身。
伽利略通过对自然的数学化,使五彩缤纷的自然被化约为可替代的符号和公式,让形式的逻辑代替了自然界复杂的关系,成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笛卡尔在全面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把人类意识从机械论的法则中独立出来,将其提升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牛顿把物质的运动规律归结为三大基本定律和一条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普遍的物理理论体系,达到了物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至此人类开始了从宗教神学观向现代料学观的转向。
随着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和电磁理论的建立,现代科学研究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三大发现,使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受到质疑与挑战。爱因斯坦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重新诠释世界:在宇宙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恒定的点,相反每个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的相关中运动着;在保留客观观测规范的同时,将主体性和相对性的因素引入,改变观察的速度和方向,客观世界也将改变其形状、尺寸和色彩。这就是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思想。它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证明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即时空不仅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与物质分布的密度有关。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中的一个革命性理论,它同后来的量子理论、混沌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今物理学的三大支柱。
量子力学于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力学决定论的经典物理观念,论证了连续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间断统一的自然观。量子理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激光的问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进入“后现代”信
息社会提供了科学技术的保障,也孕育了有关社会领域的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上的新的渴求。
根据佩特森的系谱学考察,“混沌”理论其实就存在于牛顿数学本身之中。只是他选择了总体上预测是可行的区域来进行研究,而放弃了“混沌”区域。混沌理论也认为事物的行为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即使在看似最简单的决定性系统中也蕴藏着高度的复杂性和非预测性,即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因此,在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的影响下,科学家们开始以复杂的、随机的、非规则性的和相互作用的多样系统方式的观念来修订机械主义的、决定论的、因果性和预测性的现代科学观念,揭示出无序和有序是如何共存的,为人们描绘出一个混纯却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新的世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