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片子叫做《星空日记》,2014拍摄的,是北大的宣传片。
一个长相平平,家境平平,梦想是摘星星的男孩。虽然梦想一再被周围的人笑话,他却执着不改。
面对母亲离世,面对经济拮据,面对父亲的期望,面对老师和同学的耻笑,面对就业,他试图将梦想搁置,向现实屈服,安安分分做一名社会好青年。
他成功应聘上一家让人羡慕的大公司,他拿着签好的合同,心中的失落却胜过喜悦,当地铁上,那个天真的孩子无心唱起了《星星》,他内心的柔软被刺痛,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压抑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因为他的梦,是让他上瘾的梦,放弃梦是割心的痛。
他以为自己在别人看来已经很优秀,至少是被这个社会所认可的,他兴冲冲的自信满满的把草稿箱里的一千多封情书发送给心爱的女孩,结果,女孩说,她一直喜欢的是那个梦想摘星星的人。
原来一个人执着梦想的时候最迷人,屈服于现实的时候看起来最矬。
他撕碎了合同,重新拾起梦想,并且在恩师的帮助下筑梦成功,他摘到了星星。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梦想曾被当成笑话。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梦想因为怕被别人笑话而不得见日。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梦想被现实硬生生刻薄扼杀。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甚至从来不知道梦想是什么,只等一切被安排。
对于实现梦想的人来说,梦才是最真的现实,他们用梦想支撑起了他们的现实。之所以被这部短片触动,是因为很多人都曾有梦,只是遗憾的是,我们的梦只是一场虚梦而已。
有一段时间,小学师资紧张,我帮爸爸带了几次课,在连续上了几天的语文和数学课之后,小朋友们央求我给他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我在想小朋友们的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问题是我的思想觉悟不高啊,最关键的是我真的没做准备,不知道思想政治课要跟他们讲什么,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或者雷锋精神?当我脑袋一片混乱的时候,一个词跳进了脑海,我在黑板上写下“理想”两个字。
我和这群孩子聊了一节课的“理想”,他们太积极,打都打不住。他们不光争着抢着,吵着闹着说出自己的理想,还争先恐后的迫不及待地跑到黑板上把自己的理想写到黑板上。我得承认,那堂课是完全失控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黑板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他们歪歪斜斜的签名和理想,我哭笑不得。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想法最多,因为从来不必担心要为自己的话负责,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是认定那是自己喜欢的,那时候也恰是话最真的时候。
我在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也问过我们同样的问题,那时的情形早已忘记,但可以肯定的是,答案一定也是五花八门,我唯一记得的是我认认真真的在作文本上违心的写上“我长大想当一名科学家”,为什么说违心,因为当时自己心里想的不是科学家,我怕说出来会被笑话。
在初中的时候,说自己想成为科学家已经是一个笑话了,于是就把“科学家”换成了“警察”。
到高中的时候听说当警察有身高要求,以我的身高说自己想当警察又会被笑话,没办法只好又把“警察”换成“律师”。
但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律师这个职业不知怎么就从脑袋里失踪了,最后学了护理学专业,因为我觉得爸妈想让我学医,当然梦想又要换了,梦想很自然的就是成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人才。
五年的护理的学习生涯结束,最后我却做了逃兵, .直到现在我都羞于启齿我的真实想法。
从小到大,我们写过无数个关于梦想的文题,从儿时的笃定和天真,到工作后的茫然和自嘲,梦想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宙斯的礼物”太过沉重,也太过奢侈,并不是每一个疲于应付生活的人们能够承受的起的。
慢慢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天赋,并安慰自己说,在没有能力安身立命的情况下,谈理想和谈恋爱都是瞎矫情。
很多人选择安于现实,因为有些梦想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他们不敢赌,赌不起。踏入社会的那一刻,他们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是也将被更多的责任牵扯;在某些时候,他们看似孤身一人独当一面;而在另一些时候,他们却被一群人需要。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谈梦想,梦想的存在只供想起和缅怀。
梦想不过白月光。
深夜,常常想起北岛的句子,“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是的,“梦才是最真的现实”,和梦想融为一体的人才活得最真实,无需面对所谓现实,无需矫饰;放弃梦想的人活得最不真实,他们要逃避现实,还要掩饰自己的旧梦早已破碎。
当然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话,“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真正有梦的人,白日梦要常常做着,等有一天你心有余力,力也从心,还可以重新拾捡起梦想,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