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众人皆魔焉?】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在中国,它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
小时候,我在这本书里读过渔夫与魔鬼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渔夫很穷,靠打渔为生,某天他在海边捕捞到一个奇怪的瓶子。
渔夫很好奇,就打开了瓶盖,结果瓶子里冒出一阵青烟,他面前出现了一个青面獠牙的魔鬼。魔鬼说要杀掉他,渔夫非常诧异,问他为什么。
魔鬼是这样解释的:
“我是一个魔鬼,因此才被所罗门王咒封在这个铜瓶里,并被扔进了大海的深处,在黑暗、寒冷和孤独中待了几百年。在第一个世纪,我就想,谁要是把我救出去,我必须报答他,我会给他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没有人来救我。到了第二个世纪,我想谁要是救了我,我就给他指点发财致富的门路,可也还是没有人来救我,到了第三个世纪,我已经习惯了黑暗、寒冷、孤独还有绝望,这个时候我就发誓,谁要是来救我,我就会杀了他。”
渔夫灵机一动,问魔鬼说:“我觉得你在撒谎。这个铜瓶这么小,怎么容得下你这么庞大的躯体?”
魔鬼问:“你觉得我不能住进这个铜瓶?”
“对,我不能相信。”渔夫回答。
魔鬼犹豫了一下:“好吧,我满足你的愿望。”
说完,魔鬼又变成了一股青烟,慢慢钻进了铜瓶。
渔夫立刻拿起盖印的锡封,封上了瓶口,并把瓶子丢入了大海。
彼时,看到这个故事,我总是替渔夫拍案叫好,因为这个渔夫利用他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凶恶的魔鬼。
课堂上,老师讲授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不忘加一句:这个魔鬼就好比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如果你不用自己的努力去开动脑筋战胜它,你就会被它打倒。我们一定要像渔夫那样遇到困难不害怕,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
我们的立场是渔夫的立场,也是胜利者的立场,而魔鬼,光听名字都很凶恶,我们是学不会站在魔鬼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的。
人到中年,再看这故事,我真的看哭了。
我们没几个人能做那个渔夫,更多人只是那个可怜的魔鬼。
魔鬼被封印在魔瓶里几百年,没人知道那三百年他是怎么过的。他在黑暗、阴冷、孤独的海底,是如何一天又一天咬牙坚持过来的。
起初,他还抱有希望,对救命恩人充满感激,所以他发誓,谁救他出来他就赠谁荣华富贵。
后来,他开始感到有些沮丧,但依然对自由世界充满向往,所以他发誓,谁救他出来他就指点拿到财富的门路。
再后来,他的心也随着黑暗一同沉入海底,对自由的绝望让他对整个世界充满恨意,所以他发誓,谁救他出来他就杀了谁。
魔鬼何以会产生这样的心态?因为所苦苦追求的东西,如果等待太久不能兑现,最后即使实现时也变了味。
你小时候喜欢一条裙子,盼望多年而终不得,等你长大了,同样的裙子塞给你一百件,你也不会想要了,你甚至可能会产生撕毁它们的冲动。
小时候你渴望过的父爱、母爱,但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你,等你长大成人了,他们再来补偿,你会发觉你早就不需要了,而且,会无来由地对他们心生恨意。
你渴望在职场中得到肯定,也一直愿意为之而付出努力,但后来,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虔诚,最后升职加薪的机会都不会落在你头上,你会对整个职场甚至对自己都心生恶感。
敢问普天下众人:这世上有人没有欲望吗?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吗?有人打小就不需要父爱和母爱吗?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父爱和母爱吗?有人从来就不希望被人肯定吗?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肯定吗?
一个渴望,是一种能量,可以想象它是一个生命。愿望实现,变成生能量;愿望失败,变成死能量。除非经由哀伤过程,即承认愿望失败的发生,这股死能量才会消失。否则,失望或绝望就会作为死能量沉积下来,藏在心中。通常,它们不被我们意识到,但它们却在发挥着作用,最常见的,是破坏着你自己的生活。
在《渔夫与魔鬼》的故事中,魔鬼起初是一个充满感恩之心的人,但最后他之所以会变成一个想杀死救命恩人的魔,就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在无数次的等待、无数次幻灭中,变成了一种能把他的自我淹没的死能量。
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觉得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里,对孙悟空被解除封印后的那段情节处理,非常之合情合理。
被唐僧救出来的孙悟空,对唐僧没有感激,对佛祖没有顺从,内心只有暴戾,也只剩暴戾。
我真的很喜欢周星驰对西游记的另类解读。每一场漫长等待,滋生的不是喜悦,而是难以言明、难以自控的恶意。
年少时我读不懂魔鬼,是因为那时我不知道人生每一种“得到”来临之前,都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种绝望和幻灭。
很多你迫切想要的东西,往往求而不得,而当最后命运愿意给你的时候,你只想冲命运大吼一句:滚你娘的吧!老子不稀罕了!
如此一想,顿时觉得:人呐,本就是活一场意兴阑珊。
回到文中开头的那个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那个诚恳的、有一说一、说话算话、原始生命能量强大的魔鬼,永远玩不过会耍心眼的渔夫。渔夫所代表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玩法,魔鬼不过是他案板上的祭品。
他运用俗世的聪明才智,轻而易举地就将一个单纯的渴望自由的灵魂再次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然后聪明的渔夫带着胜利的微笑飘然而去。
魔鬼再在海底待一百年会怎样呢?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怨念。如果再次被放出来,可能想杀死的就不仅仅是渔夫一个人,而是所有人类,因为他们当中有太多说话不算话的人。
如果再过两百年呢?哪怕有渔夫把他打捞上来并且十分愿意把他放出来,他可能再也不愿意出来了。在黑暗中待得太久,人会习惯、麻木,无所谓,爱谁谁,就这样吧。
我真实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我要是渔夫啊,不会再把魔鬼扔进海里,而是会去抱抱那个魔鬼,告诉他,等了这么久,你真是辛苦了,不要再回暗无天日的海里去了,你终于自由了,你看阳光多暖。
我敢打赌,此时的魔鬼可能会在一瞬间,流泪不止。经过那么多年黑暗的、绝望的等待,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懂他的人。这种懂得,足以宽慰他在海底委屈了多年的灵魂。
不被善待过的灵魂,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承受过无数冷眼和冷遇的人,经历过无数次绝望和幻灭的人,你给他一点温暖,一点希望,他就能泪如雨下。即使魔鬼也不例外。希特勒的中国情节亦能说明一些问题。
魔鬼本身是有知错和感恩之心的,并不是那种一承受厄运就要报复全世界的人,他有识别和珍惜善良的基础,而“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这种情绪转变,只有在地狱里生活过的人才会懂。
我曾经的一位来访者,在前一段婚姻里,她曾遭遇前夫家暴,她前夫酗酒后就把她往死里打,后来她找了一个很好的老公,但两个人相处了很多年她依然会做那种被男人暴打的梦。
她常常梦见自己被男人揪着头发撞墙上,脑浆都要撞出来,惊骇得她从梦里哭出来。
有一次,她跟现任老公吵架,然后她老公抬起手来挠头发,她居然以为他会打她,然后本能地扶住身后的桌子,连连后退了三步。
她这个举动,顿时让她现任老公心疼得要命。
他走上来,紧紧抱住她,任由她安全地在他怀里哭得大泪滂沱。
她坦言: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安全。这么多年来,她对家庭暴力的恐惧,似乎在那一刻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她现任老公是东北人,她有一年冬天跟着他回老家。天下大雪,她准备出门,结果她现任老公的母亲追到门口,硬给她戴上一条貂皮围巾。
她出了门不久,就控制不住蹲在路边大哭,她老公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什么,以前太委屈,所以现在太感动。”
她说,有一些美好的关系,能让我们受过的心理创伤不治而愈。
有过的心理创伤,后来遇到的那个人懂,并且他愿意像棉被一样接纳你,包容你,暖着你,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谁不需要治愈呢,谁不渴望自我实现呢?只不过,普天下众人常常不能在自己渴望的时候得到这些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多了《农夫与蛇》的故事,以为每个人都是那个恩将仇报的毒蛇,其实,这何尝不是因为自己内心虚弱?
因为对魔鬼充满恐惧,所以我们内心才会充满对抗,以战胜它为乐。你是将魔鬼扔进了大海,但你只是暂时战胜了他,获得了短暂的胜利感。你内心对他的恐惧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所恐惧的伤害被转移到了下一个捕捞起铜瓶的“倒霉鬼”身上。
可是,鲜有人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叫做悲悯。
当悲悯心产生,你的内心就不再有对抗心、战胜心,你有的,只是去接纳,去谅解,去融合,去化解。你会尊重本来的事实,体谅所有的情绪,并且,不再容易被“魔鬼”伤害。
此时的魔鬼,在你心目中也不再是一个非置你于死地而后快的、令人恐惧的魔鬼,他不过就是一个绝望的小孩而已。你才是那个大人,那个比他还要强大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魔鬼其实并不住在铜瓶里,他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你是让他生还是让他灭,完全只取决于自己。
一个不曾被善待和宽容过的灵魂,很难善待和宽容别人。只有那些少数破除了“我执”的人,能放得下自己所经受过的苦难,活成了能渡自己也能渡别人的英雄。
《西游降魔篇》里,唐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放得下心中的魔鬼,也可以活成唐僧那样心境平和的自己。
不管经历多少次绝望、心伤、挫折、痛苦、幻灭,不管内心的魔鬼多少次冲出来想打倒我们,我们依然善良、感恩、洞察世事,不愿伤害任何人,不愿与内心的魔鬼一起堕入无边的黑暗。
我知道这很难,但请相信我,这值得。
我们活的,都是自己的生死,自己的希望和绝望。绝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都要活成自己的英雄。
理想很丰满,现实真骨干。因为我们是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的魔性。
呜呼,哀哉!
孰知众人皆魔焉?
丁俊贵
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