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读书,我们经常想起的场景是这般:翻开一本小说,沉入情节之中,跟着书中人的命运起起伏伏,感受其中的喜乐悲欢。这种读书,更多的时候应算作一种消遣,同打牌、下棋等全无二致。但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人下了一辈子棋,却一直是个臭棋篓子,竟下不过一个刚学棋两年的小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以来,在学习领域,“刻意练习”这个词近乎成为“网红”词,大面积刷爆公众号、朋友圈等地。它说的也是同样的事。所谓“刻意”练习,就是在做相应活动时,不是简单重复,沉浸在其中,而是一次又一次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重复中打磨自己的技能,逐步强化。经历足够长时间以后,终成某一方面的专家。
所以能不能成为专家的根子就在于,当你在做一件事时,对自己有没有要求。
虽然说起来简单,似乎对自己有要求就可以了。但我要告诉你,这种方法违背了我们偷懒的习惯(懒是人类天性,在方方面面影响我们),因此不受我们喜欢,即使好处是成为专家,但我们却宁可不要。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享受“懒癌”状态时,倒也不错。但是当我们读书时,却会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自己会安慰自己“瞧,我多勤快,在学习了”,不自觉就给自己点个赞。一方面却可能只是跟着书的节奏“走马观花”,看完就全忘了,什么收获都没有。这不是危言耸听,只要沉下心来自问“我学到了什么”,你就会发现自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难以给出答案。
但这也不是个人的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大脑,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储4到7个单位。你在看书时用到的就是工作记忆,所以看到后面忘掉前面,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为什么有的人看完同样一本书,掌握得就比我们好呢?关键就在于对自己有要求。他不能容忍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却毫无所获。而且在知道无所获的原因竟是懒惰之后,更加不能容忍。他们便开始要求自己,每读一遍,都要有所收获。不能总是简简单单的消遣式阅读(这里也不是反对消遣式阅读,而是说读书不能都是消遣式的)。他们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不自觉用到了“刻意练习”,读书的本事就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升,最终成为一种本能。再到后来,就成为读书的高手,自然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逐渐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很多时候,生活都是如此。如果我们不主动,天上掉馅饼到你嘴边,你都不去咬上一口,最后饿死了还怪老天不给你机会。只有主动,对自己有要求,才能在一次一次生活的磨练中,领受时间的馈赠。
只有当你对自己有了要求,才会去找方法,才能解决工作记忆不足的问题。那么,主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呢?
老规矩,下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