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团结,友善互助。
这是非常高大上的一种传统美德。与一般人而言,这是绑在道德十字架上的事,是挂在小区墙壁上的宣传标语。
当我们的小孩遭受邻居小孩攻击时,会想起这一美德。然而,当自己的小孩攻击邻居小孩时,大多人都会忘记这个八个字。
面对此情此景,大部分攻击者的父母会阻止、谴责自己的小孩。但也有不少攻击者的父母,他们会在阻止自己小孩攻击其他小孩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小孩的勇敢和胆大投来一股赞许的目光。
当我们的小孩被人攻击时,我们能清楚地辨清事情的性质——攻击他人是有损道德与和平的恶意行为。但是,当我们的小孩主动攻击他人时,我们对事情态度就会彻底改变。难道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性质就会改变吗?
显然不是。
巴斯(A. H. Buss)明确指出,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研究者(
D. Zillmann,1979)认为攻击是对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企图。
攻击就是攻击,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是铁板钉钉的事。
小孩遭遇攻击,如果被被攻击的小孩父母试图通过讲道理,教育发起攻击的小孩来改变这一现状,这不仅徒劳无功,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严重。为这事,朋友曾在上面栽了筋斗。朋友小孩今年五岁,屡被邻居小孩攻击。为此,朋友多次教育邻居小孩:打人不对。结果,这种教育一多,对方的攻击愈加频繁。更要命的是,每次当邻居小孩攻击朋友小孩时,一旁的大人还会嘲笑他小孩胆小怕事。这令朋友苦恼不已。
莫非被人攻击不是一件值得让人同情可怜的事?莫非受人攻击必须以暴制暴才能受人尊重?莫非受人攻击时所有的道德行为变成了一页废纸?
有学者为此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面对他人攻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让攻击者为攻击付出沉重代价,让攻击者明白与你和平相处是与你相处的最低代价。只有做好反攻击的准备,随时打击攻击者,道德的光芒才焕发生机。
假如有人给你一巴掌,你就还其一拳;假如有人给你一棒,你就还人一刀……。这是一件让人痛快淋漓的相处模式。虽然按此逻辑,最后可能动刀动抢,会有人近监狱,但这只是理论的逻辑腿短,事实是,攻击者在攻击你之前,总会傻傻的计量一下该付出的代价的。当这个代价大到攻击者难以承受时,道德、文明、礼貌这些传统的美德就开始光芒闪耀了。
生活是一本五彩斑斓的奇怪大书,面对他人的攻击,所有的道理都是“软蛋”,所有的道德都是“摆设”,唯一的真理就是——让攻击者付出代价。
只有代价,才能让攻击者明白:“与你和平相处”原来如此的实惠。只有代价,才能让道德的光芒,不被淹没。
高中时,班上一男生常被同坐欺负,退无可退时,男生奋起反击,直接将对方打趴下。这场架事虽然遭到了班主任的严厉谴责,但却让该男生赢得了应有的尊严,更让欺负他的家伙以后对他只有望而却步的份了——爱攻击他人的人本就如同疯狗,与疯狗讲道理就好比对牛弹琴,只有让攻击者付出代价,才是唯一的真理。
朋友无奈之下,开始鼓励小孩出手反击,狠狠打击。这样多次的奋起反击之后,邻居小孩见付出的代价日渐增大,嚣张气焰也就大打折扣了。一旁的大人纷纷为其小孩鼓掌加油。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旁观者对被攻击的态度。
没有人会可怜被攻击的弱者。
当我们遭受他人攻击时,奋起反击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让攻击者付出沉重代价,道德的光辉才会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