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版《红楼梦》剧,你怎么看?
陈晓旭演林黛玉,是难以超越的经典,是留给世人的永远不可磨灭的惊艳!
惊艳的影视形象与《红楼梦》快餐普及,那电视剧《红楼梦》有极大的影响力。
电视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不容置疑,但它的大众化属性又使电视无法超越许多局限。数十万或数亿人收看同一水准的节目,久而久之,会不会使最具个性的人变成类同、单调、缺少个性魅力的“标准化产品”呢?与书籍、报刊相比,电视不能更多地给人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图像、声音什么都有了,还能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吗?100个人读《红楼梦》,会有100个林黛玉的形象,而电视或电影里的林黛玉 则只能是演员塑造的那一个。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是一种限制人的想象力的东西。余继军: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收视率成了影响节目编排、组合的主要因素。为此,它必须迎合大众口味,而迎合的结果是节目内容的类同化。如今我们可选择的节目似乎很多,但因类同又常让人感叹没什么可看。
再说人物出新。从原型和故事上看,此剧人物已经“定位”,杀人者被害者一目了然。可艺术的欣赏却要求,只有人物衍化嬗变,性格才有魅力。尽管故事早有结论,罪人与罪行都钉在耻辱柱上,艺术品不是真人真事的翻版,特别是刻画人物要给读者观众留有思索空间。正像《红楼梦》,常读常新,一千人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也不能只是“再现”,还要“表现”,以获得更深切的审美效果。
因而对拍摄《红楼梦》电视剧,有的红学家说:原先我是反对派,不赞成拍电视剧,觉得难度实在太大,没想到拍得这么好,出乎意料。专家们称赞这些演员选得好,各尽其态。有的专家认为林黛玉 出场拍得很有神韵;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拍得相当有气势。导演王扶林感谢专家和顾问们从选聘编剧、研究脚本,直到小道具的考证定型等等,提出大量精辟的意见。
播出是在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其中一至六集,从林黛玉进京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即原著十三回以前的内容。这部电视剧试播时,受到红学家和其他专家的好评。
为什么为社会所普遍赞赏呢?
一 首先导演的构思是很好的。反封建的主题是主线。使情节能够灵动地推进。
电视剧很好地暴露了封建制度有凶暴的本质。在宝玉遭到毒打的背后,一个突破王爷的牢笼,企图自由飞翔的戏曲演员蒋玉函又被抓进王爷府中去了。封建制度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意志,把他们埋葬在坟墓一样阴冷的环境里。宝玉的生活理想、热情、纯洁、爱自由的美好性格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父亲最狠毒的笞挞。
叛逆者受到折磨和压制,这就预示了封建统治无孔不入地、张牙舞爪地袭来,它要攫取贾、林的自由和命运,悲剧的阴云已在舞台上升起。后来林黛玉 从怡红院碰壁回来,她因为发现薛宝钗深夜还在怡红院中,加上金玉良缘之说,她已经意识到寄人篱下的孤女的不祥命运。黛玉葬花和她的葬花辞,正是这位薄命女儿为自己的命运唱出的惊心动魄的挽歌。再接着葬花、试玉合在一起,集中地揭示了贾、林山高海深、至死不渝的爱情,这就为悲剧的到来准备了条件,然后是按照“红楼梦”小说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改编的。最后黛玉焚稿进入了悲剧的高潮。
二 更重要的是演员的出色表演。
贾宝玉、林黛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陈晓旭,主角黛、钗、湘、凤已定 。经过反复遴选,最后确定由鞍山市话剧团演员陈晓旭饰林黛玉 。她今年二十岁,曾在电视剧《家风》中演刘大妹。在这段两小无猜童稚情波的生活里,可以看出他们的表演还是掌握了分寸,不露雕琢的痕迹。这怎及得那娇俏聪慧的林黛玉出场后的"半含酸"的情趣盎然。只看那酒宴中几段蕴含深意的对话,就展示了林黛玉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多么惹人怜爱的个性特征呵!薛宝钗的扮演者是二十岁的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演员张莉。她从十二岁参军后一直搞舞蹈,尽管以前没搞过影视,但在试做“宝钗探望黛玉”小品时,表演情真意切。
我觉得宝玉、王熙凤、宝钗、袭人、平儿等等,都是成功的。陈晓旭的林黛玉似乎观众对她有距离,但我的感觉却有点与众不同。从表演的难度来说,我认为林黛玉最难演。因为她才华出众,慧心灵性,许多属于气质和修养方面的东西,很难表演出来。曹雪芹是以“冷月葬诗魂”这句诗来象征和概括她的,这就是说,林黛玉 是诗的化身,或者说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首哀伤的、怨愤的、动人的、充满着激情的诗。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还找不到第二个气质高雅涓洁到如此程度的艺术形象。西园主人说:“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
第三场描绘宝玉和黛玉在大观园花荫下读西厢的情景,这一场处理得很合适,演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对少男少女高洁的情操和自由不羁的性格,他们偷偷地阅读着“西厢记”,陶醉在绝妙的诗的境界中,含而不露地泄漏着内心的秘密。这一场戏充满了人物性格的矛盾。
当年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时,外景设置也很讲究。秦可卿大出丧"的"纸烧活"的形象雕塑,贾元春省亲大观园的金壁辉煌的着色,以至贾宝玉、林黛玉某些出场服饰颜色的设置,都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性格。例如《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鲜明形象;到了读者脑子里,每个人心目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会略有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不同,叫一百个画家来画,决不会只画出九十九种不同的样子。
重头戏这“葬花”的那段情节。外景的选择与演员的出色表演都很精致。桥柳相间,真是“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亭台楼阁,花木山石,卷石洞天,引人入胜。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桃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时,连桃花坞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在同情林黛玉 的不幸。小金山是湖中的小岛,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绝顶全园。山的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有一方亭,名“吹台”。从其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在8月桂花盛开时,推窗赏月,清香四溢,水天两月同收眼底,甚为动人。游船来到五亭桥,但见玉带状拱桥在湖水中亭亭玉立,不愧是瘦西湖的标志。
特别是这“葬花”的那段情节, 《葬花诗》:“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在气质上的脱俗的情趣,却又表现得十分惹人怜爱。在大观园花团锦簇、良辰美景的烘托下,淡素着装、亭亭玉立,把林黛玉 此时此景中的雅致的诗人气质和敏感的悲剧心境,都刻画很有深度。时则使用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手法,具有淡雅含蓄、柔和抒情的格调。
随着他们爱情的加深,危机阴影的笼罩和悲剧结局临近,情绪渐次浓重而强烈。“晴日玉生香”表现少年时期“两小无猜”的纯情;“蜂腰桥传心事”、“紫鹃情词试莽玉”表现的是鲜明的痴情;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则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刻骨铭心的、至诚至勇的至情。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情幻境中,把贾宝玉对林黛玉 的内心情感外化,并充分加以推展、延伸,达到饱和点。在这里显示了电影艺术的强大表现力和它不可取代的魅力。
《红楼梦》影片的表演力求神似。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从她“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两场的表现,可以称得起“神采奕奕、光芒四射”八个大字。王熙凤的容貌艳丽、性格泼辣、机敏乖觉、工于心计、心肠狠毒、巧言令色、装腔作势……
三 艺术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当然,往往艺术是一种遗憾的艺术,电视剧从剧中的人物来说,有一些显然与书上对不起来,如刘姥姥、焦大、柳湘莲、倪二等等,其中尤以刘姥姥对全剧起的反作用最大。另外,十二钗中的史湘云、妙玉也没有得到精心的设计,湘云和妙玉都失去了她们在书中的丰采。作者是把妙玉放到宝、黛一个层次上的。从人物的形象和内蕴来说,我感到妙玉近于林黛玉而又不同于林黛玉 。可惜在电视剧中,这个形象没有得到足够的安排。
这也有电影手段表现的难处。像那个灵河岸上绛珠草还泪的动人故事,就难作有效的银幕造型表现。影片结尾成了绛珠仙子的林黛玉 向贾宝玉说:“我在凡间一世,以所有眼泪,酬报了你灌溉之情。”这种表现没有任何感染力,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对这突如其来的“灌溉之情”也会感到茫然不解。而让人们直接看到一棵绛色的灵芝,虽有黛玉形象的比拟,也难于唤起更多联想。文学描写和电影造型的作用毕竟不同。在文学描写是美妙的东西,化作电影造型表现就很难。
电视剧《红楼梦》另一个大的不足之处,是目前的戏,还只能说是情节的搬演,尽管也塑造出了几个较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但从总体来说,它与《红楼梦》原作还有较大的距离。《红楼梦》书最令人难忘的是全书漾溢着诗的激情、感情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