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小时候,母亲总爱在我耳边念叨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当时并不十分理解,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这句话似乎在提醒我什么。母亲告诉我,交朋友要小心,选择靠近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了我们会走上怎样的路。那时的我还小,不懂人心的复杂,也不明白母亲话里的深意,单纯地觉得这不过是长辈们的“老调重弹”。

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是在中学的时候。我曾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聪明也很幽默的人,总是能带给我许多新奇的体验。起初,我们的关系如胶似漆,几乎形影不离。可渐渐地,我发现,他的兴趣逐渐偏向于一些“冒险”——逃课、撒谎、偷偷在外面抽烟。虽然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些“酷”,但我内心深处总隐隐觉得不安。

记得有一次,他怂恿我和他一起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我本想拒绝,可看着他满脸不屑的表情,担心自己会被他看不起,也害怕失去这段友谊,于是硬着头皮跟他去了。那一天,我第一次尝试了违背自己内心的事,心里却充满了负罪感。被老师发现后,虽然受到严厉的批评,但我依然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甚至有点享受那种“叛逆”的快感。

然而,逃课这件事并没有让我变得更“酷”,反而让我开始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曾经对学习的热情和那份内心的宁静。几次“冒险”之后,我的成绩逐渐下滑,家人和老师开始注意到我的变化,而我却并未意识到这条路正逐渐偏离最初的方向。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算是一个“好学生”,但我并没有力量去抗拒那种“叛逆”的吸引力,内心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之中。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新班主任。她是一个温柔却不失严厉的人,眼神中总透着一种关切与坚定。她找我谈话,提到我的成绩下滑,提到我的情绪变化。她没有责备我,而是用一种温和的语气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也知道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靠近什么样的人,就会慢慢成为那样的人。选择很重要,你选择谁做朋友,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模样。”

那次谈话深深触动了我。我意识到,那个“叛逆”的朋友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好,反而让我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方向。我开始有意识地与他拉开距离,逐渐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那段时间里,我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每天朝气蓬勃地讨论着各种问题。与他们相处,我的内心仿佛得到了洗涤,重新找回了对未来的信心。

我的成绩逐渐回升,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每当遇到困难,这些新朋友总会陪在我身边,给我鼓励和帮助。我深刻地体会到,好的朋友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灵魂的“镜子”,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鼓舞着我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多年后,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那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依然在我心头回响。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境遇如何,永远要谨慎地选择靠近什么样的人、接纳什么样的价值观。每一段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内心,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颇具魅力的同事。他口才出众,处事圆滑,总是能轻松地获得上司的青睐。起初,我对他的“成功之道”颇为羡慕,甚至一度想要模仿他的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他的成功并非全靠努力和能力,背后还藏着许多小聪明和捷径。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用原则换取的短暂利益。

那一刻,我意识到,如果我选择靠近他,试图通过效仿他的方式来获得成功,那么我可能也会逐渐迷失自己,失去作为一个人的底线和诚信。于是,我选择了与他保持距离,守住内心的初心,继续脚踏实地地工作。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让我在短期内显得“迟钝”甚至有些“吃亏”,但我始终相信,保持正直和诚实,才是对自己最深的尊重。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些值得尊敬和值得学习的人,就像是朱砂,靠近他们,我们会沾染上他们的温暖与光芒,自己也会变得更加赤诚和有力。而那些带着负面情绪、偏激观念甚至不良习惯的人,则像是墨色,靠近他们,我们会逐渐被侵染,迷失在不知不觉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千古流传的箴言,它不仅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更提醒我们如何选择生活的态度与方向。我们无法完全避开人生中的“墨色”,但可以选择不让它沾染心灵。靠近美好的人,靠近善良的心,靠近那些让我们变得更好、更真实的事物,这样的选择,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温暖。

如今,我依然谨记母亲当年在我耳边念叨的这句话。每当遇到新的人、新的事物,我都会想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提醒自己用一颗纯净的心去靠近那些真正美好的人和事物。因为我知道,生命是一段旅程,而我选择靠近什么样的“同路人”,最终会决定我成为怎样的自己。

愿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里,始终有能力选择靠近“朱砂”,选择那份美好与光亮,让生命中那抹“赤”色长久地温暖心灵,指引我们前行。

window.__oai_logHTML?window.__oai_logHTML():window.__oai_SSR_HTML=window.__oai_SSR_HTML||Date.now();requestAnimationFrame((function(){window.__oai_logTTI?window.__oai_logTTI():window.__oai_SSR_TTI=window.__oai_SSR_TTI||Date.now()}))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