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那年,父亲就已经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了。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某个清晨弯腰弓背推着一辆独轮车拉来一堆耦煤码在学校食堂的墙脚。那些学生用铁盒子盛的午饭就是用这些煤蒸热的。寒冷的冬日,下课铃一响,某个男生吆喝一声:“挤油渣子哟!”,于是大伙便往一个墙角挤,人越挤越多,越挤越暖和。
1982年,我在父亲所在的学校里念小学,教室的窗户已经是玻璃的了,不需要用报纸或塑料糊了;孩子们也不再“挤油渣子”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狗肉校长”和一年一度的“狗肉萝卜节”,每每想起,我的嘴角总是挂起一丝微笑,心底常会生出许多温情。
“狗肉校长”姓李,大鼻子、高个儿。他在任期间,把学校后山变成了菜地,每年都会种上萝卜;把学校厕所里的“有机肥”承包给附近农民,按年收钱,以此提高教师福利。每年元旦前后,校长便用这笔钱买几条狗,在学校食堂办一个“狗肉萝卜节”。记得那年冬天,李校长看中了我家的黑狗“斗狼”,我母亲本不情愿把“斗狼”卖给他,但几个年轻男老师在我父亲的默许下把咱家“斗狼”给杀了,抬着就往学校走。李校长则坐在我家门口喝茶,我母亲半嗔半玩笑地说:“你就是个狗肉校长!”李校长也不恼,耸耸鼻子,慢条斯理地说:“我们不是吃狗肉,我们是吃屎粑粑!”正当母亲噗嗤一笑之际,我身后传来似曾相识的声音:“小朋友,到某某学校怎么走?”我转过身还没来得及回答,那两个小伙子大叫:“怎么是你!”他们把扁担连同装狗的麻布袋往地上一扔,气喘吁吁地说:“这乡下的路到处都一个样子,我们转来转去又转回来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想,一定是咱家“斗狼”在天有灵,要折腾那些杀害它的人咧!没想到,好戏还在后头。那晚,校长亲自掌勺,教导主任从家里拿来一大瓶茶油,这狗肉经茶油爆炒再焖,果然格外香,那香味实在太诱人,一些老师在狗肉还没出锅时就开始偷吃了。我不忍心吃自家的狗,就只吃萝卜不吃狗肉。李校长一边大口地吃着,一边故意逗我:“你家的狗是最健美的、运动型的冠军狗,”他夹起一块狗肉夸张地在我们面前晃着说:“瞧,这肉,比以前任何一条狗都要香!”这肉大概还在嘴里没咽下去,就见他把碗一放,捂着肚子朝厕所跑去……不久,上厕所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跑了七趟、八趟,还有的人还没跑到厕所就拉到裤子里了,当这场以厕所为终点的百米冲刺来回上演之后,人们一个个东倒西歪:“刚刚校长还说是五星级健美狗,怎么会吃了拉稀呢?”还是教导主任“细心”,她看了看那个装茶油的瓶子,大叫一声:“蓝色盖子,不是茶油,是桐油!”于是,大家恍然大悟:桐油爆炒,狗肉会更香,只是吃了拉稀受不了!
1991年,我回到了父亲工作的乡村,成了一名教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狗肉萝卜节”的口舌之欲,而有了精神层面的新追求。老师们开始热衷于跳交谊舞,课余常提台录音机,在操场上举行“月光舞会”,大家相互切磋练习。一些年轻人会在周末去城里的舞厅展示舞姿,即使遇上下雨天,也会在每只脚上套一个塑料袋踩着自行车进城……元旦前后,只要买些水果瓜子之类,拿出一台录音机,哪儿都可以成为“舞林高手”们的竞技场。有人可以连跳三支“快三”也不晕;有人可以“迪斯科”到满头大汗也不带喘……也许是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师范生的原故,反正学校年轻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充满活力。
紧接着,学校开始有了实验室和仪器室,我是第一个带孩子们做实验的人。那是一节区级竞赛课,我上的是“土壤成分”这个内容,我带孩子们上山采集土壤,把教室的座位拼成实验桌,自己用酒精喷灯制作滴管、试管等器材,和学生一起准备小组实验装置……上课的过程和实验情形我都不记得了,但最后出现的那个意外却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我的学生们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烧,每一组的观察结果都是土壤颜色变浅,而教材上明明写着“颜色变深”。幸运的是我在课堂总结的时候尊重了事实:“孩子们,土壤在加热时虽然没有如书上讲的那样“颜色变深”,但毕竟还是变色了,这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它里面含有“腐殖质”呢?我们以后再探究。”这样一节与教材不相符的课竟然获得了一等奖,这让我和孩子们明白“不唯书不唯上”的道理。
2000年,学校有了第一间电脑室,并且一下子有了50台电脑!可是,没有一位老师精通信息技术,谁也教不了!当年,已经是教导主任的我责无旁贷,自己兼全校的“电脑课”,一切从零开始,买了三本厚厚的书,先自己学,再教学生。炎热的夏天,我在没有空调的机房里常常呆到深夜,全身汗透……但就是我这样一个“门外汉”,带出的学生参加市里的信息技术测试,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也正因为这次历练,我居然在多年以后的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远远高于同龄人,甚至超过很多年轻人。这让我深深感叹:“劳动创造人本身!”这句话是多么正确!如果你正年轻,或者即使你已经不年轻,你都不要拒绝“多做事”,因为劳动会让你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几年后,我成了一名语文教研员。为了做接地气、有实效的教研,我下学校、进课堂,再一次回到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鱼塘、菜地依旧,阳光下,老友的温情,孩子的自在,草木的芬芳,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诗意!更让我惊喜的是,当年那个“鼻涕虫”易丽竟然成了又一个“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这里当老师。当那个亭亭玉立的美女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你还记得我不?”我大笑:“我不光记得你,我还记得易老师的教鞭咧!”当年,有位四十来岁的男同事,他的教鞭与其说是教鞭还不如说是一根“木棍”,每天把那些迟到或没做好作业的学生抓来,依次用教鞭打屁股,有的五下,有的十下或更多。当时有个流鼻涕的女孩子,就是这个易丽,一边挨打一边哭:“我明天一定穿又长又厚的棉袄来!随你怎么打都不疼!”在场的师生都笑了,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滑稽的场面。易丽显然也记起了这个场面,她双颊绯红,竖起一根手指,调皮地对我说:“现在,我的手指就是教鞭,无需打屁股也能点石成金!欢迎您来听我的课,请多指教!”
我跟随这位当年的学生,走进教学楼,每间教室都安装了“一体机”,窗台上摆着各种盆栽植物:蝴蝶兰已经长出花梗了;吊兰是金边的,叶片长得非常靓丽;芦荟和仙人球长势喜人……教室后面墙角有一个小书柜,书柜顶上摆着两盆文竹,书柜里整齐地放着一些孩子们爱读的书,不光是四大名著,还有郑渊洁、杨红樱等人的书。整个教室给人以清爽、舒适的感觉。
易丽的课虽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等方面还有待商榷和提炼,但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站在教室里,我真的感觉到这个新一代教师的手指就是教鞭,可以随时在屏幕上勾画点评学生作业,可以上下翻页或播放视频、或现场直播,指尖开合中画面随之放大缩小……我仿佛看见,几年后,我的学生,易丽老师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如同一个魔术师,能把一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巧妙利用,把学生带入情境、打通课堂内外、关联生活。那时,教鞭已经化为无形,就在那睿智优美的语言里、在那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在老师温声细语而又精致深刻的指导里,在指尖开合圈点或轻抚鼓励的温热中……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呼吸着带有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的空气,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未离开过校园、离开过这片土地,我见证着她的每一次变迁,我回味着她的每一个故事……校园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每每忆及便有一份感动,一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