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克服自卑?
其中高赞回答说,自己从小因缺爱,产生严重的自卑行为。
答题者叫李老头。其父亲常年使用360度无死角的辱骂,对他狂轰滥炸:“狗屁不是”、“没出息的东西”、“和你妈一样傻X”。
父亲给他贴负面标签时,毫不吝啬,但在指导和鼓励方面,却惜字如金。
在他的童年里,父亲的角色,不是提供爱和教诲,而是发泄厌恶、不断打压。
这导致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自卑,随之而来的,是种种“怪异”的行为。
因为内心存在自卑,所以渴望通过外部的关注和认可,获得力量。
有时他会用力过猛,变成哗众取宠,现实版的小丑,这又进一步强化他的羞耻感。
因为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自卑,这是另一种“值得自卑”的心理残缺,于是,他用自傲做掩护。
但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常常让他心力交瘁。
因为自卑,认为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东西,在遇到好姑娘、好机会时,稍受冷落,微受挫折,都会让他勇气尽失,止步不前。
被动促成失败,失败强化自卑,自卑塑造被动。
这种恶性循环,让李老头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深受折磨,活成一个标配版loser,长期通过游戏和网络小说麻痹自己,直到他考上研究生。
读研期间,他开始大量阅读、运动,尝试全新的生活体验,终日穿梭于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忙碌充实的生活,冥冥之中,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渐渐地,他不再憎恨父亲,他开始接纳过去的自卑情绪,立志于通过努力,克服这种情绪。
李老头是幸运的,能在而立之年,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克服自卑,对他而言,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成人礼。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这种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人能够幸免。
当我们将自己的缺陷和别人的优势进行对比时,自卑心理便会得到强化。
小时候,我们看到别人上课睡觉,下课嬉闹,成绩都比我们好,我们就会产生自卑,认为自己智商不如别人。
长大后,我们看到手里有十几套房的人,还不遗余力地努力工作,我们也会产生自卑,认为自己这辈子都无法超越他们。
若自卑心理的呈现方式不当,比如发怒、悲观、抑郁、逃避现实等,便会升级为“自卑情结”。
比如,同样是听到别人说“你牙齿漏风”,没有自卑的人,可能会龇牙咧嘴,试图证明自己牙齿整洁;
但是,自卑的人可能会因为这样一句玩笑话,从此不敢开口笑,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小时候,由于家境不好,外貌不佳,我成为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听到同学在讨论说她们去麦当劳,获得什么样的用餐体验,我不敢吱声。
因为我只知道,麦当劳的冰激凌很冰。
看到别人穿匡威,我都不愿正眼瞧它们一眼。
一是感觉除了多两颗星星,和我穿的地摊货没什么两样。
二是害怕别人看出我的艳羡,毕竟1双匡威=10双地摊货。
听同学说她去蹦极,我连呼吸都急促了。
不是因为担心同学的生命安全,而害怕别人问我,那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你不去试一试?
为什么?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
于是我只能表现出“不稀罕”:蹦极不就是绑根松紧带,然后跳楼嘛?
有种不要绑带,那才是真英雄!
既然什么都没有,那我就假装什么都不稀罕。
我自欺欺人,掩饰贫穷带给我的难堪,但对于外表存在的缺陷,我却无所适从。
我当时走读,全身都被晒的很黑,一次晚自习停电,没办法做作业,我就转笔消遣。
同桌趁班主任去办公室,大声喊了一句:“你真的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她这么说是因为,她只看得到我的笔在转,却看不到我的手指在动,天知道她近视多少度?
同学们一片哗然,但很快又归于平静。
只是,我清楚记得,在下课铃响之后,我连厕所都不敢上。
我正襟危坐,不敢动,生怕再次成为攻击目标,害怕真的有同学因为我太黑,看不到我,而撞到我,然后教室再次一片哗然。
同桌的一句玩笑话,让我痛苦了整整一个夏天,这一切都源于这种难以启齿的自卑情结。
阿德勒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我价值,而自卑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反应,它是既能成就我们,也能摧毁我们。
它犹如一个驱动器,不断激励我们积极采取行动,弥补自身的不足。
这一机制,被称为“补偿机制”。
但是,若自卑情结补偿不当,则足以摧毁一个人。
补偿不当分两种,一种是缺乏补偿。
自卑的人,是痛苦的、敏感的、脆弱的,如果意志力不足,这种痛苦很容易转化为消极、排斥、厌恶的情绪,这会直接导致个人止步不前,自哀自怨。
比如文初提到的李老头,在他考上研究生之前,都是以消极的态度,逃避生活,一切都归因于幼年时期,父爱不足,带给他的自卑感。
再比如由于害怕被同学取笑,而不敢上洗手间的我。
这种被动的姿态,会导致我们丧失追求美好的决心,于是,消极和堕落便成为主导力量,生活遍布黑暗和压抑。
另外,过度补偿,是补偿不当的另一种形式。
实际上,人们形成“自卑情结”,往往是因为他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某种缺陷(丑、穷、智商低等等),于是,别人的话语映射到他心上,便成为“他(她)看不起我。”
这种自己想象的缺陷感,是促成自卑的渊源。
这种缺陷感是存在于内心的饥饿感,你越饿,就越饥不择食。
为了摆脱这种饥饿感,我们可能会作出“怪异”的行为,掩饰我们的自卑,制造出虚假的满足感,用于自欺欺人。
于是,你看到女孩们为了买手机,买包包,不惜裸贷、卖卵;你也会看到男孩们为了把妹,不惜动用父母毕生积蓄,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奢华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永远都无法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提升自己,摆脱自卑,倘若他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去忍受自卑带来的痛楚,那么,他的努力方向可能会脱离现实。
比如通过裸贷、捐卵和啃老,沉醉于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实际上,这种炫富心理,不仅无法摆脱自卑感,相反地,它像一个无底洞,会让自卑感不断积累,导致个体身心都濒临崩溃。
只有在适当补偿的情况下,自卑才能激励我们的发展,成就一个完整的个体。
女星马苏,就是适当补偿的典范。
马苏12岁时,计划到北京学习舞蹈。
由于当年优秀的学员很多,于是,她考了六次试,都没能成为正式学员,马苏不得不选择自费就读。
高昂的学费对马苏的家庭而言,是巨大的负担,父母不惜变卖全部家当,供马苏求学。
好强的马苏因为自己的“非正式”身份,极度自卑。
甚至在打饭时,她都不敢和正式班的同学为伍,每次都要退到最后,等其他人打完饭,她再去排队。
在马苏心中,正式班的同学,高高在上,而自己则低人一等,她从来都不敢抬头看她们。
入学之后,成绩的不如意,让马苏雪上加霜。
她每天起早贪黑,刻苦练习,但还是无法赶超其他同学,她开始怀疑自己。
这种深深的自卑,甚至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四时,她成功获奖。
面对自卑,她不忘初心,严格律己。
正是这种正视自己的短板,积极弥补,避免自己沉溺于自卑的决心,让她变成别人眼中“上帝的宠儿”。
她在大学结业之前,便获得机会,和唐国强等影视界大咖合作,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出演女一号。
适度补偿,让昔日自卑的小女孩,成为人人艳羡的巨星。
倘若你深陷自卑的泥沼,脱身乏术,那么请记住:已往虽不谏,来者犹可追。
在克服自卑的路上,你才是自己的救星。
从此刻开始,手执意志力之魔杖,脚踩不卑不亢之钢靴,身披自强自立之貂裘。
以流动的眼界,观世界、看人生,在翻越千山万水,击退蜚短流长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那是你谋求发展的基础,也是你毕生幸福的源泉。
✩END✩
作者:阿佐,希望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你,找到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