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的体验:彼岸不在远方

五六年前,我还是一家金融机构总部的培训经理,那时哥们主打一个正能量,当我身边的小伙伴遇到工作中的烦恼时,我总是轻描淡写地回应:要积极面对,虽然环境不可控,但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来改变结果。

如今,当我看到那个在理想圈神游的我,有时也会觉得好笑,因为那时,我不容许自己或他人有消极的情绪,我认为抱怨和嫉妒是低级的,满嘴评价他人是草率的,想来,也是让周围的人为难了一段日子吧。

当然,这种反思并不是说人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消极、评判、颓废依旧不是我的主张。不同之处在于,人应该回归真实,该闹闹,该笑笑。想美化自己的时候就戴上面具装一会,装累了就摘下来透透气。既然理性上知道不该追求完美,感性上也就别再依赖完美了。

1、回归真实,是把书合上那一刻的从容。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70346-1693438870029)]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职场上能不能做到不吵架?

这个问题一问,你眼前就能浮现出一个羞涩又固执的“老好人”,只有他关心这个问题。

书里有很多理论把这事定了个性,比如,跟人吵架说明你情商低,对待人不够灵活;跟人吵架说明你心里没有大目标,所以在小事上计较;跟人吵架如果没吵赢说明你够笨,任人拿捏………

吵架对我的消耗是比较大的,不论输赢,只要吵架发生,我掉血就掉的很快,如果吵输了,就更加赌气。

那么,在职场里玩耍能不能不吵架呢?

我大不了发发慈悲,只利他助人,自己的事都往后放,能不能避免吵架?

我没什么追求,不晋升不评优,不争不抢啥活都干,能不能捞个清净?

这个问题,得在内心平静的时候答案才能浮现,那时一个人才能回归真实,因此,就会知道,两个人哪能什么事都想法一致,知己难求才难得啊。夫妻尚且做不到,更别说有利害关系的同事了。资源是有限的,不论是大家的时间、精力,还是公司的费用预算、指标名额,还有人际之间微妙的咖位气场,不可避免会争来争去,这是无常。

那么不争行不行?

也不行,有时候不争也是错,不争会连累其他人,自己也会懊恼:你当时为什么不争取一下呢?怎么什么活都接,你的主线呢?你怎么这么怂呢?

期待不吵架,就像期待喜怒哀乐里只想要一个“喜”一样,也是执念。回归真实,该吵就吵吧,我吵不赢的架多了去了,你算老几。

书里讲“不争”,我们却要想到它有什么隐含假设,吃亏是福的反面不仅有自私自利,还有力争上游、当仁不让。

你说这世界简单吗?好像越来越读不懂,信哪边都是错。

你说这世界复杂吗?其实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就已说完。

易经第一卦,乾卦的第一爻,讲潜龙勿用,它的含义不是告诉掌权者不要重用实力不够但潜质较高的人,而是用不重用的态度加以观察和培养,要敢用,这样新生力量才能有机会转变成主力。

读书读到作者没有明说的一面,就可以把它放下了。

2、回归真实,是允许自己可以不尽力的自在。

众所周知,做企业培训里有一个“7-2-1”法则,也就是要学会一个本领,既要从书本课堂学知识,也要与高人请教,更要在实践中习得。那么,在真实的企业培训工作中,各位是怎么做实践阶段的安排的?

当今这种观念已经较为普及,因此在各种企业培训方案里,我经常能看到学+练+干的安排。华为的人才培养方法论更是将这个理念推向极致: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现在的行业赛事里,你的方案要是没有实践这块的安排,就是有硬伤的。

问题来了,培训经理们一年要做多少个培训项目?精力和预算是怎样分配的?在岗实践的效果如何?

还是回归真实,每个选择都要以明确投入和代价的比值为前提,这样才有可持续性,圈内一个朋友的获奖项目方案设计得特别牛,但是第二年就不做了,你猜为什么?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416b8-1693438870029)]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的项目会做得精细、高级、丰富,而有的项目只要实施了就成功了。我的公司里有些并非要紧的项目是会评估工作量的,不可能所有项目都全力以赴,有舍才有得。

一个人在允许自己可以不那么尽力的时候,很自在。

要这种自在需要勇气,但生活,谁又是彻底的懦夫呢。

3、回归真实,是把内行包袱放下的朴素。

如今,培训人以懂业务为荣,以脱离业务为耻。我们时常或主动或被动要回答一个问题:怎么证明培训对业务的价值?

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就透着高级感,这个问题我在前面有多篇文章讨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

有的公司很卷,每个方案必须在开篇浓墨重彩、配以看似严谨的逻辑推理来阐述出培训与业务的关系,而且在方案评审会上以相互刁难为荣,如果一个问题让对方卡住了,痛了,提问者会沾沾自喜、兴高采烈地如同狩猎成功;而有的公司则并不把这道命题视为理科思维的论证题,谁能告诉我一个轮胎对车的价值是多少。

有趣的地方是,看似这俩公司风格迥异,实际上做出的项目大同小异。究竟哪出了问题?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df108-1693438870029)]

这还只是方案层面的奇怪现象,实际上有的培训人在意识里是真的认为自己能够完美证明培训对业务结果的影响。

你开心就好。

但我还是好奇,这样的小伙伴不应该只领培训的工资,你应该去拯救业务。

回归真实,用一个朴素的外行人的视角,培训的价值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跟业务负责人聊聊对培训的真实期待,跟其他职能板块的小伙伴、甚至心理咨询师们聊聊他们的评价焦虑是否存在,真实的世界近在咫尺,偏偏内行们愿意主动的困在其中且乐此不疲。当然,环境对人有超强的塑造,不排除有的业务负责人也糊涂,但职业发展有着朴素的规律,不掌握在局部,也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稻盛和夫说,现场有神灵。回归真实,答案自现。彼岸不在远方,就在这里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