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同学请我吃饭,我以为我们许久不见,可以细细聊聊近况,联络一下闺蜜情谊。
哪知我到了饭店,推开包间门,印入眼帘的却是一屋子的陌生人。她大概是把她各路朋友都请来了,有各时期的同学,牌友以及同事。随即,我的社恐症犯了,整个饭局,也不知道迎合别人说了哪些话,大概也就一直点头微笑地把时间应付过去了。
窦文涛曾提过社恐这个话题,他说,我们现在时常提及的社恐倒也不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他打了个比方,比如我们去朋友家也舒服自在,在自己家也舒服自在,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去朋友家,得穿上得体的衣服,换上干净的拖鞋。
说白了,也就是得至少照顾别人的心情,不比在家自在,邋遢懒惰、任性刁蛮,也不会失了体面。
有人说,也许还是自我认同感太低,总是在乎他人看法,你若强大,在哪都可以获得自在,活出自我。
固然的确是有这方面原因,但是,今日我想提的,也许又属于另外一个范畴。年轻时,我们常会苦心经营各种关系,不管友情、爱情,即便常是单方面付出,也不会计较得失,哪怕飞蛾扑火,也坚信能浴火重生,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态度。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能量日渐削弱了,我们更想追求平等的关系。一味付出,终有日也倦了。朋友圈于是理所当然地日渐缩小。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也会自我安慰,人生中能称为挚友的也就那么1,2个。
自然而然,要花费些力气的关系,就弃了。渐渐地,甚至生出社恐的毛病来。
说起我这个同学,虽是喊了一桌的朋友来叙旧,看上去热闹无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似倦了。一年一度组个饭局,只是告诉你我还在。可比起从前,三五好友时常聚会,大家把酒言欢,深入交谈,彼此照应,现在只这一趟,还是显得生分了。
中年人,似乎日子也只能围着柴米油盐和孩子转了。其余仿佛皆是奢侈。彼此仍然深爱的也就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