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逛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一天,绝对是最充实的一次体验,我们一大早就从宾馆出发,穿过尚未完全苏醒却仍能感受到都市繁华气息的第五大道,一头扎进MoMA里面,对于时间流逝之感也变得迟钝,直到广播说开放时间快结束,我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MoMA没有大都会那么大,展区安排似乎也没有那么清晰而有逻辑,室内整体的装修风格充满了现代气息,我们买了票,简单了研究了一下整体规划的介绍,登记租用了语音导览器,就从二楼开始慢慢向上扫荡(因为一楼主要是布置在室外的一些展品,就打算最后再去,不过最后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没去成)。
提起现代艺术,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感觉就是抽象、随意、不知所云,以及略微的抵触感,在北京的芳草地曾经见到过一些作品,看到时总是嗤之以鼻:“这么随意、甚至无从称之为美的东西,怎么能成为艺术品?”不过来MOMA之前,在男朋友的建议下稍微了解一点关于如何欣赏现代艺术的观点,好像就多了一些接纳的期待少了几分抵触。我的理解是,欣赏一件作品便好像和艺术家本人进行交往,艺术家传递的东西是一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想法、有了哪些冲动,这些真实发生的东西,也是艺术欣赏的一部分,哪怕这个作品让你感受到了疑惑不解、毫无头绪甚至因为很难产生共鸣而有些困倦或者愤怒,我想这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与艺术家产生联结的一种方式,我甚至大胆猜想,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或许正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感受,他成功的将这种感受传递给了欣赏者,又或许,艺术家有意的希望欣赏作品的人产生这样的感受。无论如何,联结正在发生。
当然,如果你愿意再多点耐心,听完更多的故事,再多花一点点时间,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联结。
比如在MOMA看到的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摄影作品展,此前对这位摄影师没有任何了解,刚走进展厅,差点想转头就走的。开始看到的大概是他早期的作品吧,大都是黑白的,内容我记不太清了,大概就是一些人物,生活图景,街道等,感觉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
我慢慢的沿着墙壁走,走马观花地看着他的作品,还偶然间看到了几张纽约街头的照片,好像就是我们来的路上刚刚经过的路,照片中那应该是在几十年前吧。我突然有点兴奋起来,告诉男朋友说我们等会回去的时候也可以在同样的角度拍一张。
随后我看了更多的照片,突然产生了这样自大的想法:这些照片似乎跟我们随手拍的街拍没有太大差别嘛!不过是加了一个黑白滤镜而已,于是我突发奇想,打开手机相册,选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早上在街头早餐店里拍的街景,另一张是随手拍的MoMA大厅照片,加上黑白滤镜,开始沾沾自喜起来:看嘛,这也有模有样的!
于是我兴奋的跟男朋友说:“感觉黑白滤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给我们拍的照片加上个黑白滤镜,瞬间提升了逼格。”我甚至开始琢磨,为什么黑白滤镜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猜想,如果说彩色照片给人的感觉是从生活的河流中截取出的一个片段,那么黑白滤镜给人的感觉就是颇为庄重地将片段凝固、将瞬间冻结下来,似乎多了一些仪式感。
随后,我慢慢地看到Stephen后期的一些作品,有一阵子的作品虽然变成了彩色,但仍然是生活细节居多。
这些作品带给我一个巨大的冲动:不再拘泥于照片是否拍的有美感,是否构图精巧,是否有炫酷的相机,只是如实而用心的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这些点滴不断积累,多年以后翻看,也是一座小小的个人博物馆,生活本身就足以带给人深刻的感动。
Stephen的展览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呈现这些记忆碎片的方式也很重要,也可以用心思去营造一种氛围。我记得在空旷的展室中央,用金属细线悬挂着一些册子,我走进去翻开其中一本,每一页的正面是Stephen的一幅作品,翻过去之后,背面则被设计成明信片的样式,上面有供人们写邮编地址的地方,我没仔细看上面的字,不过我猜测与正面照片有些关系。我立刻被这种明信片式的呈现作品的方式打动。明信片也是日常生活中不算罕见的,Stephen用这样的方式呈现作品,既形式新颖,同时也有一些深意:明信片本就是纪念生活,与他人分享生活的一种为多数人喜爱的方式,与这些记录生活的照片,其实不谋而合。这一个小小的设计,让我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回味良久。
第二个给我许多“创作冲动”的是一位法国的女艺术家(名字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也没有查到,只记得首字母是L·B), 她的作品非常情绪化,语音导览中也提到,她的作品比较直接的传递出她的感受和情绪,例如,下面这个大的雕像(不知道算不算雕像),据说L·B很喜欢用蜘蛛来象征母亲,而下面的笼子则像是母亲的保护,笼子上的布象征一些关于童年和母亲之间的记忆碎片。或许她想用这个形象来表现自己母亲那种有时令人有些压抑,又难以逃脱的保护。
此外,L·B还经常在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女人和房子以一种奇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形象,L·B认为,画中的女人往往代表她自己,而房子则给她一种安全感。
同样作为女性,我似乎能够理解一些她作品中想要传达出的那种情绪波动、神经质、脆弱和敏感,我想,对于L·B来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她宣泄情绪和表达感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这让我联想到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形式叫做绘画治疗,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同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不做评价,只是观察,仅此就有治疗效果。
如果说大都会给人的感觉是“杰作就是杰作”,那么moma给人的感觉就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在这里,艺术离我似乎更近了一些。我想,我在上面的文字中所记录的所有想法,联想到的东西,感受,冲动,都成为我与某一个艺术家,某一副作品的联结,都是我在特定时空下参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作家的一个邀请,邀请欣赏者来说说,从作者的这些意像中,欣赏者读到了什么,欣赏者产生了什么样的联结,愿意如何参与这幅艺术作品,是细细琢磨,还是恍然顿悟,亦或者愤然离去。
接下来就是在馆藏陈列中看到的一些让我有了令我印象深刻的联结的图片,一一与大家分享。
还有挺多有意思的画作,这里不一一分享。最后想提一下的是,我们中午在MOMA咖啡厅吃的午餐。我们点了一块芝士蛋糕,端上来之后很让人眼前一亮,跟我见过的任何芝士蛋糕都不一样,感觉造型很别致,像是一块小小的颇具艺术感的建筑。芝士蛋糕糕体本身不大,浸在柠檬汁中,上面还点缀着柠檬和橙子果肉,两边摆上了两块蛋卷味道的饼干片。
后来,我发现菜单上我们没有点的巧克力蛋糕,大概有其他客人点了,服务生正准备呈上,我迅速偷拍了一张,造型也很特别,这让我想到刚做完蓬松头发的贵妇。
这个芝士蛋糕特别的一点还有它薄薄的蛋糕层在上面,厚厚的奶酪层在下面,虽然用小叉子切分的时候很容易让上面的蛋糕层破碎,不过还是显得很有个性。
吃到了好吃的小甜点和三明治(三明治也很好吃,里面牛肉味道很足,口感很棒),看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产生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想法和感受,虽说因为时间紧张没看到一楼的室外展,不过仍然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吸饱了水一般,心满意足的结束了MOMA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