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很害怕失败,因为我一度是“别人家的孩子”。
“听话”“学习好”“上进”“有礼貌”“才女”……曾经,这些标签就像一个个光环,把我笼罩着,甚至把我照得有些盲目的自信。
但是这种自信是兴奋剂,也是压力,偶尔有一次考试很烂,或者某个比赛输掉的时候,我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恐惧中。
那种压力让我一度产生了生理反应,每次大考或者比赛之前就会发烧或者感冒。然后,万一结果不好,生病就成了最好的理由。如果结果很好,生病便成了更好的加冕。
后来,因为迷上了看书,尤其是小说,因为在文字的世界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百态,反而一点点放下了。
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执迷于那些既定的标签和评价,开始关注内心真正的声音,并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点一点去努力,在这个过程里获得的喜悦渐渐淹没了那种害怕自己会做不好、害怕别人负面评价的心理。
直到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
固定型思维模式,一般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遇到挑战,会有使自己表现得聪明的欲望,避免挑战;遇到阻碍时,出于自我保护,轻易就放弃;认为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或者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对批评的态度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当他人成功时,感到别人的成功对自己造成了威胁。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用成长的眼光看待事物,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面对挑战,它会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去努力;面对挫折,会坚持不懈,认为熟能生巧,会从批评中找到不足,学习成长,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获得灵感。
本书的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拥有两种思维模式,而最后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在起效。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在起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更好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他们相信能力和成就并非是依靠天赋,而是需要自己一点点努力。
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天才也需要帮助,这不是在暴露自己的软弱,而是在利用自己的天赋变得更强。真正的天才,是会分析自己的缺陷,并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弥补缺陷。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们不要害怕失败,而是在压力中持续努力,提高自己,保持专注,把失败变成动力和改进的方向。
成长型思维让我们不必执迷于他人的评价,或是已有的成就和标签,而是专注于你想要的,然后不断地练习,修正自己的失误,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通用电气著名的一届CEO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你的思维模式:你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与他人的关系: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难免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创伤,尤其在亲情、爱情和友情中。一些人,沉迷于过去的伤痛中无法自拔,而另一些人却能让伤口愈合,重新开始。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去理解和原谅,并继续生活。
就如书中走出伤痛的人所说的那样,“这段感情以及它结束的方式让我明白了两个人沟通的重要性……我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是适合我的。我认为,每一段关系都会让你越来越了解自己,你会渐渐看到适合自己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我们需要责备他人,需要沉迷于痛苦中,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感觉是正确的,错不在我们。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能够摆脱责备去认真对待问题,并尝试与对方一起修复关系。
教育孩子:
没有哪个父母会想要害自己的孩子,破坏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变得不爱学习,变得顽固和叛逆。他们会想:“我愿意为孩子的成就做任何事,付出所有。”
但他们做的很多往往事与愿违。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热衷于评判孩子,让孩子觉得时时刻刻都在被衡量他们到底有多聪明。同样地,孩子也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的父母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来获得成就,不怕失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成长型的孩子认为父母在帮助他们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书中有个故事,九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参加体操比赛,她喜欢体操并且水平不错,很想赢得彩带。后来有更厉害的选手超越了她, 她非常沮丧。
伊丽莎白父亲告诉她,“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
他同样告诉伊丽莎白,如果她想在比赛中有所成就,那就必须付出更多。
伊丽莎白记住了父亲的话,她花更多时间反复练习,完善全套动作。
在下一次比赛中,伊丽莎白赢得了5个个人项目的彩带,并夺得综合项目总冠军。
读完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想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希望不断激活成长型思维,弱化固定型思维,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更希望用成长型思维影响我身边的人,用成长型思维教育我的孩子,做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