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有句话讲:“这个人特别 葛。”
也有人说:“这个人劲儿劲儿的。”
大抵的意思是说,坚持的某种十分突出的个人特色,与众人的方式格格不入。比如:
“这个人投票发言总不按套路出牌,让人措手不及。”
“这个人不管穿衣服还是说话聊天,怎么总是姿态扭捏,太假了。”
“这个人有公务员都不当,特别能折腾,一点都不安分。”
在当代文化系统中,“葛” 常常被翻译成一些更具画面想象力的台词本子,比如在大家熟知的“甄学”中,就被翻译唤作:
“ 贱人就是矫情。 ”
星爷在《国产凌凌漆》中的台本子:
“你以为你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神乎其技的刀法,还有那杯drymartine,都深深的迷住了我。不过,虽然你是这样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规,不管怎么样,你要付清昨晚的过夜费阿!叫女人不用给钱吗!我以为凭我们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讲点感情,想不到还是一笔买卖!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是我心目中的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猪肉王子。”
其实,不只是在中国,放眼全世界范畴,“葛”都是令人类好奇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艺术中表达的源泉:
《Amelie》(天使爱美丽)
Amelie从小目睹了母亲坠楼后,行为举止就异常的古怪,把草莓插到手指上吃、用汤勺敲碎焦糖布丁、捏塑料泡泡、在关键时刻拔掉邻居家的电视天线、喜欢把手插进商场的袋子里......在她古怪的世界里,所看见的旁人也是异于常人,不过这些葛的行径和性格并没能拒绝他们都是一群可爱又充满魅力的人。
《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爱德华)
另一个,走进全世界人民心里的奇怪人物叫作Edward,在一双哥特烟熏妆的眼睛中,他透出的是那样的好奇与纯粹,但奇异的外表和一双无法拥抱爱人的双臂,最终拉开了与居民们的距离,不被接纳是“葛”的孤独宿命,同时也是让一颗灵魂保持动人与优雅的恩惠。远离了邪恶浸欲的世俗气,也远离了欺瞒、诱导与伤害,创造出充满幻想的园林,也能为山下爱人创造飘雪,一个不会言语的机器躯体,在冰冷中起伏着温暖的呼吸。
《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
当然,被很多文青们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位微如尘沙的角色,在影片中的三号天使哑巴何志武,他会半夜坐在猪身上为它做按摩、会拉来陌生的一家人强卖冰淇淋......亲近又疏离的气质,只是城市人群中的孤独和声,成长的经历、城市的烟波、时代的宿命,压制出流动在清冷结构中的浪漫呓语。
所以,“葛”不见得是坏事,只是代表了一种长期的与众不同罢了。
毕竟“乔布斯”和他精神主张的那支“1984”,也一定程度上被公众认为是很“葛”的存在。
当然有些人“嫌弃”它,是因为异类特征,挑战了群体性认同;有些人“偏爱”它,是因为相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这个字的含义和被用以评价的对象,都不带有正负面的绝对,只是作为一种对状态的显性表达罢了。
那么如果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代中国人,我们又该如何诠释这种状态呢?让我们给当代国人做一个关于“葛”的体检报告。
****「 ****用一种现实手段实现遁地飞天 ******」******
是必须浪漫的葛
中国人的浪漫是刻进骨子里的,也是长在潜意识里的。而浪漫如李白、唐后主这般,从气质到作品将浪漫体现的虽然林林总总,但说到底还是一种态度与情怀。这就决定了浪漫既是飘逸又富含情趣的特质,反说也是脱离秩序不切实际的逃避。
无趣的现实里,浪漫是一剂去苦的良药,但在时间长河里泡久了,短暂的浪漫还会变成乌托邦式的构想虚无缥缈。
有一种描述是十分到位的,大抵东西方思想中,不同在于西方以唯物论为主的辨证观诞生了科学民主意识,并使科学成为了发现、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论;而东方飘秀俊逸的唯心主义观会以感性的直觉定义世界的面貌,迫使客观规律产生扭曲、畸变后,生生拉扯出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有人就大致提出过:在做神话、各类对比的时候,两种风格差别可见一斑,东方的神,其大多被神性化处理,脱离了肉体凡胎的气质叫做仙风道骨;西方的神是更符合人性的,完全基于血肉之躯的进化,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着懦弱与复杂。于是:
- 东方的猴子可以七十二变成佛成仙;西方的猴子只能是猴子,一路陪伴人猿泰山,或者化身史前金刚
- 东方的神起飞时会腾云驾雾,偶尔还能化身为光;但西方的超人、雷神起飞时就像是腿上绑了火箭直上直下
- 东方的神高贵的藏在九重天上,就很玄妙,九重天是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西方的神不管奥林匹斯山,还是世界树,基本上都在凡人附近,哪怕是雷神的阿斯加德,也是在宇宙中的某个星球,就很现实
- ......
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就批注的比谁都更是精妙:
“
中国人能的思考以直觉的洞察力及对实体的全面反应为优先,西方人以分析的逻辑思考为优先。西方人多执着于抽象的、分析的思维方式,甚至认为非经过逻辑推演或非经过科学方法证实的,不能算是真知识。直觉或直觉的观察力在西方逻辑系统中是没有地位的。西方逻辑常将事物逐段分析研究,因而有时只是片面现象而忽视了整体。中国人的直觉观察力是一种明敏的了解方式,大部分凭借以往的经验,亦可称作经验主义,对事物易作全盘的、整体的了解和估量。西方哲学特别着重探讨知识,尤其是自笛卡尔之后,哲学方法普遍偏向科学实证,在这种趋势之中,往往有时只见树木而未见森林,甚至只见枝叶而未见树木。由于忽视了全景的观察,对精神方面许多真理,例如常常谈到的信仰、希望、博爱等,又如爱国情操、精神不朽、良辰美景等,便很难得到圆满的解释。东方哲学除了研讨知识之外,对人生的探究也占很大的比重。东方人认为宇宙的奥妙,人生的美好,不是用三段论的逻辑所能推演出来的。
中国人以感觉作为现实体不可分的一部分;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像西方人传说理由,而多兼顾感觉,有时且将感觉置于理由之上。西方哲学家常假定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并将之分割为若干部分,以便实验或求证。中国哲学认为事物是变动的,经常都在或快或慢的变化中,而初次感觉或自然感受所得到的印象极为重要。这种感觉状态,很难像物质一样将它分解开来研究,只可做些比喻。例如两军作战,西方人的观点较重视兵力、装备、补给等因素,中国人除了这些之外,还重视军队的士气。又如医疗,在西方特别重视病人体温的升降,在中国则还是注意病人的感觉如何。
中国哲学的“道”相当于西洋哲学的“真理”,但含意比“真理”广阔些,因为西方的“真理”,仅是指到达正当生活的途径;而中国所谓“道”,平易近人,是指人人应该走,且是人人可能走的途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孔子谓“道”不可须臾离开人生,可离开人生的,便不是“道”;但西方所谓“真理”,纵使离开了人生,依然成为“真理”。
”
所以,为什么说浪漫成为了当代国人葛的特质?
那是因为今天西方思想和民主科学的社会性,已经成为了全球主流。在主流中,中国式的东方浪漫便成了一种葛的群体性偏见。尤其是随着近十年互联网在中国以超越世界的节奏普及开来。当代国人让东方浪漫特质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错位展现。中国人可以挑战足不出户就品尝天南海北的美食、通过视频界面可以完成相亲恋爱、在出门时消灭了钥匙和钱包、用网络发文回答、用网络拯救传统、用网络展现自我,有时也用网络加以暴力......在西方人来到中国这片大陆时,对加载在无孔不入的巨大便利上的丰富文化“amazing”时,当代国人因互联网而塑造的极具常理挑战的生活形态得到了主流的惊叹。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中国人可以遁地、可以飞天,可以领略顿悟、可以怀念复刻、当然还可以用AI实现着成佛成仙。
****「 ****明明内心很渴望却又要在表面拒绝 ******」******
是表里不一的葛
退退退
恐怕是段子,也是当代多数国人的心理状态。当下流行着一种文化形态,有些人称作“又当又立”,有些人称作“打脸真香”,人们一方面活在新鲜事物带来“面对疾风吧!”般的感官冲击中,爽的不行;另一方面又鄙夷的对这些新鲜事物,报以怀疑甚至责难。当代国人渴望又拒绝的心态,体现在方方面面:
- 前一秒还对着综艺嗤之以鼻,下一秒就和身边人说着情节真逗——这是精神食粮贫瘠的无奈
- 人前还对拼多多不屑一顾,人后马上下载APP拼单——这是虚荣心理囚禁的枷锁
- 每次对子女买的礼物一番拒绝,每次又喜悦得爱不释手——这是爱与自爱扭捏的形态
- .......
上述种种,皆为“架子”。我们再反转一下视角,看看另一个层面的拒绝:
- 年轻人明明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可偏说不想买房——这是压力的背叛
- 一线城市明明很累,可就是说喜欢一边喝着%,一边在大马路上闻着这股子汽车尾气味——这是优越感的代价
- 明明厌倦了漂泊很喜欢一个人,却又无法改变放浪形骸的自己——这是孤独症的畏惧
- .......
上述离奇,皆为逞强。
不论是架子,还是逞强,表里不一的核心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心态上树立的人设成立。而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新生事物来自本能的“优先抗拒(作为支撑我们辨别接纳时的第一性选择往往为抗拒,这也是因着国人在经验主义的文化基因中有天然的新鲜事物排斥)”,这非常的有趣,越是东方文化的基因留痕的民族,面对当下多变的环境与秩序,越是能够迸发出强烈的内外冲突,也就造成了越强烈的表里不一,于是,为国人特殊限定的这份“葛”,在国人体检报告中严重超标。
所以,本身骨子里带着传统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就是一种传承,直到今天的社会,内心欲望被彻底解放。可内外焦灼的矛盾中,要维持,要艰难维持。
说到底,还是要一种体面。
****「 ****经受最大的酷刑就是对自己的苦行 ******」******
是常年被PUA的葛
活着就得苦大仇深,这是人人听上去略显离谱的形容,却是宿命一般影响国人的指南。
第一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禁锢
我们的文化中总是推崇“卧薪尝胆”、“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孟姜女哭长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各个门类里的描述与典故层出不穷,对于文化的指导来说,只要你想要,没有做不到;
而对于骚客、商贾、仕途、兵将......而言,群体共识的偶像也大都不是得“深藏功与名”,就得是“生死皆悲怆”,看不得他们活得遗世独立、活得幸福洒脱,要想人后永垂不朽,必先人前至死方休。身残志坚的司马子长、理想投江的屈原正则、伤寒霍去病、报国岳鹏举、孔融必须让梨、苏牧劳苦功高......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的名人,但总没有倍受推崇;
讲到文化的传承,往往在于教育,当代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力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培育思路不见得是错的,但过犹不及了,终归会让社会出现失衡。比如被广大人民群众探讨的“凤凰男”、“小镇做题家”、“报复性人格”、“寄生虫”、“阁楼”......没有批判对与错好与坏,但被激进探讨,就说明存在显著的争议。争议的矛盾之下,终究与群体文化的意识形态冲突脱不开干系。曾经看到一个分享,提到从小这种压抑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我生来与别人不同,我不配享受别人的生活”,于是长大后面对的种种选择中,也以扭曲的方式去思考,最终贻害绵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珍惜的,什么是自主选择、什么是努力与报复的区别,应该重新被思考,尤其是被涉世未深的心灵思考。
第二来自于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驯化
上层阶级要想保障一种阶级的优越感,往往得来自于他们在阶层间树立障碍与门槛。跨越障碍与门槛的方式往往只能通过艰苦的努力,请注意,“艰苦”和“努力”少一个都不可以。因为只有艰苦和努力加在一起才能够大浪淘沙掉大部分的人,从而保证他们的阶级地位稳固;
同时这两者又形成了一套自驱闭环因果系统,便于讲故事。于是在阶级性的摧拉枯朽间,一部分下层民众便开始了一场苦大仇深的自救运动;另一部分民众,在举目无望的判断后,开始了甘于苦难生活的自我安抚。
至于上层阶级如何树立障碍与门槛,那简直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
有依靠奢侈品、物质享受来刺激大脑欲求不满;
有通过区域和标准隔离来创建不平等的特权服务;
有用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来制造一种空洞的美好向往......
每一则都像是为下层阶级书写的寓言故事,每一则都针对性的捕捉人性弱点。屡试不爽后,终于让社会在不同层面形成了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活脱脱的“秋菊”活脱脱的“官司”、裂缝生长出各种“少年的你”、泥陷在天水围的日与夜、游走于声色犬马间的顽主......
最后PUA的叹息上个代际的人总说,国人天生具有奴性,在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奴役惯了,于是身体里流淌着“被管”、“服从”、“妥协”的特质,这是和其他文化系统阶段性对比来说的。究竟是不是,我也无从论证。只是某些被歧视、压迫、教育的时刻,会有所同感,在孤掌难鸣时更加感慨。
当然正面讲,这也是一种“质朴”、“平和”、“善良”的群体表现。有些人就很会善用群体的这种特点,开始洗脑、施压、为所欲为。 于是我们自然看到,两性间有PUA、职场有PUA、其实社会层级间也有PUA,这种PUA短期是隐性,长期却是十分明显的。一旦加了一个期限,可能是一万年,那就酝酿成了文化PUA。
虽然这种抖M的“葛”,在当下没法稀释,但希望我们在这样的PUA中,能够好好的珍惜自己,从容一些。
****「 ****纵使生在皇城根下又与你何干 ******」******
是不愿决断强行归属的葛
生于这泱泱大国,甚至坐落于文明古都,可这又和你有什么关系?
外求的是财富与人脉,内求的是一种精气神。可当前社会城镇经济一体化、加速城市复制化并伴随社会化大迁徙的潮流里,还有多少保持着那份出身“名门望族”或“几代同堂”下的“本土血统”?至少我认识的人当中:
- 在老北京曾经有院子、有产业的,后来“移民”到了南方,享受着自然馈赠的温热气候和林木常青,要问他们还爱不爱北平?当然爱,可一反面止于心里和嘴上的怀念,一方面身体诚实的留在南方——似乎在做一个生物人这件事上,人们卸掉了最起码的伪装。离开一座城,就等于离开了一场局,你的人脉和资源都不是渐渐疏远,而是直接断绝;
- 来大城市读书的同学们,早就已经分割在老家与新家的平行世界中,那个曾经给予养分的故土,也就禁锢在年复一年、奉节而归的循环里,发小、老乡从谈吐到关切都已经失去了相伴的色彩。我们都已经成为了大城市标准化的商品,在对故土的眷恋里,除了对新闻上支离破碎的信息一知半解,剩下的只有回忆;
- 还有些,把对土地深沉的爱放大到了疆土的边界,于是总能对“犯我国者,虽远必诛之”这类标语持续共情,可脱离了简单的表层情绪化外,我们在彼此忙碌的格子间里又真正为疆土做出了什么吗?哦,有些贡献到的是键盘上的滚滚评论、有些贡献的是电影票房、还有些则是茶余饭后与友人一起设身处地。实际上,有些年代的人们会为这片土地投身自我,爱的深沉不单单是噙满泪水的遥望,更应该是为这片土付出的真切;
- ......
那么这个问题又来了,如果你是上述这样的人,作为“新移民”过去那些沉淀的文化符号或者“对空气就能共情的人”,故土这个词与你又有什么关系?
- 当你坐在一线城市豪华餐厅里侃侃而谈时,家乡沉舟侧畔的沿岸已经涂上了一层新绿,你没有能再去感受过这新生命带给家乡的力量;
- 当你在深圳呼吸着海边湿润的空气时,你已经失去了在干燥的北京,那些性子也很干燥的场面;
- 当你为自己阶级穿透而倾尽全力时,你已经用选择转身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当然了,国人们明明如此,却并不接受如此的情感设定,我还是老北京、近乡情更怯、动动念想就能促进国运昌隆。
****「 ****没有契约精神的坚持终于成全了阴谋 ******」******
是不能尽信也不能不信的葛
我们的契约精神相较于西方却是差点意思。有研究这类文化演变的理论就认为:古罗马文明带给人类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契约精神”,这造就了西方世界的发展遵循着契约制度,做生意讲究合同约定、经济系统构建在信用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中世纪神秘色彩的炼金术也都遵循着等价交换的炼金阵型、哪怕是神话故事里与神怪签订的契约都是不可破除的约束。所以西方的契约精神是一切的基本法。
而我们的文明中,契约精神的体现更像是一种附属的品格,因为我们还得兼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良禽择木而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道法自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契约精神可以被当作一种品格称赞,也可以被当作一种愚钝舍弃。
于是,在当今缺少契约精神的情况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竟成为了一种风潮,风潮之下,有人人暗潮涌动。再于是,笨的人才会去讲究契约精神,而聪明的人都不讲武德。久了之后,哪怕只是机缘巧合下的偶然,也会在阴谋论甚嚣尘上中被打上标签。出走美国的贾布斯、究竟有没有盗取海外安全信息的华为、偷票房的国产片、阴阳合同的艺人、诈捐的公益......都在一时之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你说究竟这背后有没有阴谋?很多时候不得而知,但能够知道的是,有很多浪潮中获取到温床的众多国人们,满眼的机遇、伺机而为。
不能尽信,也不能不信。真的是心累。
1.必须浪漫的葛
2.表里不一的葛
3.常年被PUA的葛
4.不愿决断强行归属的葛
5.不能尽信也不能不信的葛
所以,这五种属于当代国人的“葛”,你被命中了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