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编程、写作、健身群纷纷建立,大家劲头十足的投入到每一项自我升级的活中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学习过程中“坑到处都是”,如何避开这些坑?比如:心理学解释的自证预言、经济学解释的损失厌恶、生物科学的认知升级等等都告诉大家解决方式。如此繁杂的科目应接不暇、学习动力由此消耗、审美疲劳日渐生长。怎么办呢?专攻一门让长板更长or涉猎广泛博采各家所长?如何解决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李笑来也曾跟我们说过,由于通常被认为是数学或者哲学的一部分的无用之学的“逻辑”,它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被远远地弃之荒野、抛在脑后。
或许大家还心存疑虑,高高在上的形式主义怎么会马上指导生活呢?我无法将整个体系介绍给大家,举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抛砖引玉吧,希望能激起一片水波涟漪。
例子:二难式“如果你结婚,那么便有家室之累;如果你不结婚,那么便会感到孤独苦闷。你只有结婚和不结婚两种选择,所以你不是会有家室之累,便是会感到孤独苦闷”。怎么办?结婚不结婚呢?大部分人给难倒了吧,说的很有理啊。再说一个简单的“如果天气热,人们很难受;如果天气冷,人也很难受。天气只有冷、热,所以人很难受”。第一个句子会让很多遭受失恋打击的青年无法摆脱阴影,不敢再追求爱情;而第二句你会明显感觉不对,但一时又不好辩驳。这是经典的逻辑二难式,让人深陷其中,难以选择。我们用逻辑的武器破除它,构造一个结果与之相反二难式。“如果我结婚,那么可有伴侣之乐;如果我不结婚,那么可免家室之累。”这不刚好针峰相对吗?就这么简单,运用逻辑的工具,只是更换前后两句语句的后半句,多少难题迎刃而解。
研究逻辑的人,久而久之,会得到一点习惯,就是知道有意的避免在思想的历程中的种种心里情形对思维的不良影响。比如:成见、流行、习俗或迷信、利害关系和情感,它们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的选择决定。需要用抛开实际意义的工具“逻辑”,去除干扰,时时反省看看自己的思想结果和原有知识是不是不完整、有没有错误。
推荐《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殷海光著。逻辑入门佳作,看破《好好说话》、《奇葩说》,抛开内容,我们用形式开启批判性思维。我也刚刚开始,微信号:milk7676有兴趣可以一起从零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