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曾经接受过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你不但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用心去观察;你不但要用耳朵去听,而且要用心去聆听。
虽然起初,你可能根本就不理解究竟什么才叫“用心”?但随着你日渐长大,我想,你肯定能深刻的体会到“热闹”和“门道”的巨大差异。
当你走在路上,忽然听到一阵喧哗,你注意到,一群人不知为何正围在一起,出于好奇,你不由之主的走过去,想要一探究竟。
这或许是曾经的你,在遇到类似事情时的所作所为。
而今,你却能立即意识到,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100%和自己无关。既然无关,那就没必要为此耗费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所以,你选择了不闻不问,选择了默默走开。
成长,也许就是从围观热闹,到学会离开的过程。这离开,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觉知——知道什么值得关注,什么该放下。
不至于生活,我们的社会也常常停留在“看表面”的层次。
大概在十几年前,“山寨”一词开始大行其道,直到今天,山寨产品依然随处可见。想来,其中的原因在于:
首先,绝大多数消费者依然仅具备触及事物表面的能力。他们只看见光鲜的外壳,而无心探究背后的精神与匠意。
其次,对于制造者来说,虽然他们可能知道自家的产品“只可浅尝辄止,不可深入钻研”,但最终他们却不得不接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实。
虽然接下来的话有些极端,但事实就是如此:
国内所有的手机都是苹果手机的山寨版;国内所有的电动汽车都是特斯拉汽车的山寨版;淘宝和京东等线上购物平台是亚马逊的山寨版;百度是谷歌的山寨版……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还只能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吧。因为,我们几乎只有从“1到100”,却几乎没有从“0到1”。我们几乎只有模仿,却鲜有创新。我们在“形似”的路上狂奔,却总离“神似”一步之遥。
也许,等到有一天,消费者可以做到用心去感知产品,制造者可以做到用心去创造产品,我们就可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吧。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很多让我们动怒的事情。
比如,当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对方却没来,我们也许会感到恼火。还比如,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我们便会义愤填膺。
表面看来,是别人不好的言行举止引发了我们的愤怒。但如果你用心去感知的话,就会发现,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
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说:“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当别人不守时时,可能你会指责、批评对方,但如果此时,你能深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反映,或许你会意识到,导致你动怒的很可能是那些指责的想法。
扪心自问,“相比愤怒,相比责备等这些鸡毛蒜皮,其实,你最最看重的是有意义的和有效的使用时间吧?也就是说,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而一旦穿透表象看到了实质,兴许你愤怒的情绪便会烟消云散。而你越是能聚焦于当下的需要,就越是能触及和体会这股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