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两面。
尽管读书只是一个单维度的脑力活动,但还是有非常多的理由去做,原因如下:
一是与高人交流或在优秀的环境中生活,成本是很高的,除非天生运气好,否则一般人不一定能时常如愿。反过来看,读书的成本则相对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尝试。
二是万一你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毕竟“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我们又无法随意选择环境。这个时候,读书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摆脱现实环境的限制,让自己对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是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生活,时间长了感官也会逐渐适应,产生不了新的刺激。而读书则不同,我们今天可以读这本书,明天可以读那本书,不同的书可以让我们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不同的人物和思想、见识丰富的环境与场景,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实环境的不足。
四是读书虽然是单维度的思维活动,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也是思维练习的优势所在。我们的知识丰富了、逻辑清晰了、视野开阔了,就可以为后续的实践和提升储备能量。
五是读书能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度。有了知识、逻辑和见识,只要善于结合实际,我们就能比别人看到更多。在同样的环境下,不读书的人只能靠蛮力尝试,读书的人可以靠巧力智取。即使是出门旅行,不读书的人看到美景也只能说一句:“哇,真好看!”而读书的人则能应景地说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仅凭经验生活,前期确实可以走得很快、很轻松,但后期容易乏力,而知识可以让人厚积薄发。那些不读书却依然很有成就的人如果开始阅读,或许成就会更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缺乏人生经历,脑中又堆积了太多单维度知识,知识落不了地,就容易读书读成书呆子或者沦为应试机器。而一个人一旦过了某个年纪或许就很难再静下心读书了,毕竟原先的方式已经驾轻就熟,再想通过转换思维来学习需要重新练习,太累。
真正能够读书有所得的时机,或许正是一个人既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有一些人生困惑的时候,此时读书往往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知识和阅历能相互融合,意识和潜意识的所有维度也能有效结合,可塑性最强。
而书读百遍后的其义,就在此时此刻呈现。
一个人就算不读书,也没什么好焦虑的,无需被众人的观点所挟持,毕竟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你能够创造条件调动自己的多维度感官与优秀的人和事打交道,现实生活会证明你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既能调动多维度感官从现实中学习,又能扎实实践触动自己的道理和知识,此时若还能拥抱阅读,热爱阅读,及时输出,那你早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