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被李笑来老师的《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刷屏了,如我这般的社交弱智者十分喜欢这个论调。不巧,笑来老师很快站出来澄清,题目只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他本人并不反对社交。相反,他经常请人吃饭,还把非典期间打麻将的故事挂在嘴边。然后我就迷茫了,到底怎么样的社交要去做,又如何做呢?戴愫老师的《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课程,让我看到了希望。必要的社交中,一场闲谈,价值巨大。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社交的价值。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利用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成功。社交不是操纵、索取,而是合作、互助。你和他人共享信息,那蛋糕就会越做越大。与人闲谈是社交的敲门砖,又有什么作用呢?
1.闲谈会让对方愉悦。人类的本性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被关注。当他被你面对面地洗耳恭听,这会给他带来分享的愉悦。每个人都渴望在人群中被他人选中,都渴望被搭讪。
2.闲谈能帮双方都获得第一手资讯。在这个多维度获得信息的时代,一次次的闲谈,会调整你对于这个行业、对于这个城市,甚至对于这个时代的见解。收费高昂的贵族学校,重点不是教授职业技能,而是花大量精力组织联谊派对、沙龙、主题晚宴,学生们穿着正式,谈吐得体。精英教育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他们一生自信而愉悦。
上面只是闲谈的理论价值,如何从心理上快速进入状态呢?戴老师给出了两个心理暗示方法。
1.我是主人。可以提前一点到场,假设这场活动是你组织的,你喜迎天下来宾。一旦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位,你的气场马上强大数倍,从被动变为主动。你会主动问出这样的问题:“你对今天的活动感觉怎样?”“喜欢放的这个音乐吗?”“食物还合口味吗?”
2.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好玩的大party。在这个party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没有认识的朋友,而且大部分人是善意的。在老师的研究和培训时做的问卷调查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例子是善意的搭讪遭到对方拒绝的。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安全、被尊重需求,最关键的是让人感觉放松,并被关注,三条交谈小技巧可助力一次轻松的闲谈。
1.问一个让对方自如的问题。一方面,不要只问那种一个词就可以回答的封闭问题,如“是或否”,将问题可回答内容扩展。另外一方面,不要问太泛或太深的问题,如问一个陌生人“对恐怖主义的看法”。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交叉使用,效果更好。
2.一问二答。相对于一问一答,除了必要的回复,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些相关附加信息,作用在于提供更多让对方接话的点。
3.仔细聆听,然后扩展。扩展的本领,基于真正的倾听。对方讲完一段话后,你不是去做总结浓缩。总结浓缩是封闭的。用自己发散的、跳跃的思维,抓住原信息中的关键词,扩展出一堆新信息。会闲谈的人,都擅长快速抓住对方抛过来的若隐若现的信息点,扩展、扩展、再扩展。
别看场面上个个谈笑风生,其实大家都像游水的鸭子,看起来气定神闲,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下,脚蹼拼命地扑扑扑。大家都在拼命地玩扩展游戏。
试一试,一句简短的话里,“上个月我刚从上海搬到深圳,这儿空气很好。”你能获取到什么信息,又如何进一步交谈呢?
她是一个重生活品质的人;
上海的空气已经不让人满意了;
她精心比较和选择后,来到深圳;
她不会固守一个城市住到老。
这样,可以将谈话扩展下去:
搬到新地方,你还习惯吗?
你还在哪里居住过?在哪个城市住得最久?
有没有去过深圳的海滩、红树林?那儿可是天然氧吧。
我在深圳住了8年了,你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我能帮忙。
闲谈,正如戴老师所说,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本领,是我们可以后天习得的。重视价值,调整心态,掌握技巧,或许不久后的我也可以轻松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