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这两个方面讲一下,首先是厌学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厌学的问题是孩子不想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和大人不喜欢工作一样,孩子也不喜欢读书。
不想读书,是正常的孩子。
相反很热爱学习、自主能力强的孩子,是有,但这是才是少数人。
有这样天生爱学习的孩子,概率和买彩票差不多。
大多数人对学习的态度是,虽然不喜欢,但是不至于到厌学的程度。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有一个误会,孩子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是也没见得有多讨厌。
很多时候孩子厌学,并不是学习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关系出现了问题。
比如,考试成绩不好,被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看不起;遇到一个很讨厌的科任老师,天天针对自己;父母天天催写作业,盯着排名,让孩子都感觉不到爱等等。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父母的态度。
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家长太焦虑了,总只顾着管孩子,没有做到关心孩子。
孩子在学校天天被老师管着,就像大人被领导管着差不多,作业就是任务,考试成绩就是KPI,是业绩。
已经被管得够烦了,回到家还要被家长管着。
就像成年人,在外面工作已经很烦了,回家里,家人还要怪你工作不努力,你说闹心不闹心?
02
在学习上,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其实都不用家长说,孩子自己就压力很大。
孩子在学校中,假如成绩不好,自然没好果子吃。
别的不用多说,成绩不好的话,可能都没有愿意陪他玩,也没有人看得起他,这是很严重的社交惩罚了。
这里就得说一下游戏。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过很多案例,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沉迷游戏的情况。
经过和这些孩子的沟通,我们的咨询老师认为,家长想要孩子的学习好,那就得和游戏学习一下。
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孩子沉迷,对父母的管教置之不理呢?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家长的管教太烦了,只知道说教,不理解他们的难处。
不止一个孩子对我们厌学症管心营的咨询老师说,游戏中失败了,鼓励你一次次再来。
而在现实中,家长根本就没有那个耐心听他们自己说完话,稍微说两句就会被训斥,后面也越来越不愿意沟通。
另外,游戏中也经常可以找到攻略,可以自己一步步做到。
但是现实中,父母经常无法指导自己,还在一旁干扰自己,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动不动就说要更加进步。
这就是我们厌学症管心营经常说的,家长要当啦啦队,不要当教练。
教练这个身份,老师是更加专业的,家长的职责是多鼓励孩子,在学习受挫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安慰孩子的情绪。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孩子沉迷游戏,而是家长把自己原本的职责丢掉了,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找上了游戏。
03
接着说叛逆的问题。
扶养孩子不是短跑,而是长跑。
以现代人大约人均差不多80岁的寿命,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差不多22年。
这样算起来,那么我们自己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和父母渡过的,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和孩子渡过的,加起来就就是半辈子了。
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障碍呢?
青春期叛逆就是障碍中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一座高山。
叛逆的本质其实是对家长和孩子间冲突的一种形容。
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一个事情发生了,这是很多人都避而不谈的,那就是性成熟了。
性成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能当爸爸/妈妈了。
子女会在潜意识中幻想自己当父母的样子,想着想着,就发现了自己父母的失职,可能就会想“我肯定不会像我爸妈一样。”
这一方面是对父母的不认可,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是大人了。
以前的时候,子女认为自己是孩子,不会和父母竞争。
但是青春期,子女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就会和家长开始竞争,开始对比。
没有智慧的家长,不懂得引导,就很容易想办法压制孩子,这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通常来说,是厌学问题或者网瘾问题,更严重点是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强迫行为、抑郁情绪、恐惧心理等等,甚至发展到抑郁症、躁狂症的情况。
04
所以很多时候,青春期时,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倒不如说是孩子自救的解决办法。
我们管心营的老师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当现实中体验不到爱和理解的时候,就会逃到网络上去,把精神寄托在虚幻的电子世界中。
不知道该怎么办说清楚这个事情,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包括早恋问题,也是家长认为的问题,而不是真实的问题。
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的两大基本动力,反应都生活中就是吃饭和谈恋爱。
作为一个发育正常的男生,有喜欢的女生很正常。
真正问题不是早恋,而是孩子无法承担责任,或者说不懂得后果的严重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家庭功能失效。
孩子没办法在现实中得到情感满足,所以逃到网络去;孩子没办法在家庭中感受到爱,所以找了一个女朋友来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