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我开始实践目标制定和实践,这期间定了很多flag,倒了很多,当然也完成了一些。以前每到年底复盘时,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目标无法完成,而陷入到深深地自我怀疑当中:是否还要继续定计划?自己是不是意志力太差?年底还有很多鸡血演讲,鸡血文章,于是好像又被注入一剂鸡血,然后还是下定决心好好研究:如何完成目标,提高自己的目标完成率?在这个现象的死循环里,我们意识认为问题是这样的:目标没完成->制定目标不合理->学习目标制定的技巧->目标没完成....
结果过了5年我突然发现,这个跌宕启发的心路历程以及研究完成目标的攻略,纠结的重点可能错了。直到今年我才意识到,制定目标这件事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优先级,积累绝对优势。每次年度总结,我发现自己能完成的目标,总是优先级排得非常高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在我的意识中,我已经默认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甚至没时间没精力时,我的潜在优先级都就自动帮我做出了选择。还有一些完成率高的目标,是我自己非常擅长的,做起来非常快且有成就感的。那些我原本以为自己想要探索的事情,或者原本想要做的事,没有完成,其实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压根儿真的不是很重要。所以长期实践下来,真觉得拖拉一点也无妨。
那小伙伴就不理解了,目标制定就是为了完成,那如果不去努力完成,那干嘛要制定目标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会理解为什么我说目标制定更深层次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优先级。比如阅读这件事,我默认大家已经比较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这里说的了解自己的阅读能力是指:我们了解自己看一本书的时间是多少,看什么样的书能理解得比较好,看什么比较困难,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看的进书本等等。
好,现在我们制定一个年度目标叫做“年阅50本书”。那么完成年阅50本书,大家其实已经知道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如何完成。因为我们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自己大致会经历什么样生活状况,也准备好了各种应对方案来面对变局。因为这之前你尝试过,这个目标肯定不是第一次制定。我们之所以一直想完成这个目标,就是因为这个在我们的优先级里的地位很高。我们每次挑战,可能都遇到失败过,成功过,里面的所有细节我们经历过。细节是什么?就是你对自己有多“熟悉”。不熟悉,没做过,怎么可能细化步骤和评估时间。老想着“怎么完成所有的”任务,本身就是对自己不了解的偏执期待。这个细节,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对自己越了解,那么就越知道这样的目标对自己是否合理,我们的完成率就从了解自己开始。
同理,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某个方面的能力,从来没做过,不了解会发生什么,想挑战一下,举个例子是演讲的能力。于是在你的年度计划里多了一项关于演讲能力的目标,叫做“演讲50场”。这期间每场演讲要做什么,要花多长时间去准备,观众喜欢听什么,我们可能都不了解。那这个新的目标挑战要不要去挑战,要不要去做?当然要。只是我们不需要抱着完成50场的演讲目标数据化,而是要去体验在这次挑战中,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去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自己的演讲风格是什么,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公共演讲,自己怎么做得更好,自己擅长什么样的话题?等等
阅读是原本已经我们完成的目标挑战,它很有可能在这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内化成我们的习惯,并且在我们的优先级里的地位极高。阅读这项能力一直被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持续积累,这件事因为时间的复利变成我们的“绝对优势”。而演讲还有其他的目标当然是可以去挑战,可是我们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绝对优势”,否则当我们蓦然回首自己的人生时,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可以撬动资源能力,也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作品,就会非常痛心疾首的。专业,绝对优势,竞争壁垒这些都需要时间的发酵,才能形成,这是复利效应。
最后,期待大家的2020年能继续美好哟!站在未来,沉迷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