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直接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两次地震,一次是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给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造成沉重的损失。第二次是汶川8.0级大地震,我们很多80、90后都是亲历者,遇难同胞达69227人,受伤37万余人,失踪17923人。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四川盆地,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场地震。
今天早晨6点左右,唐山地区又发生了一次5.1级地震,京津地区震感明显。生活在密集地震带上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深受地震的危害,一起了解一场造成巨大伤亡的超级大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大地震
《明史》记载:“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这场大地震的核心地带在陕西的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一带,所以被称为华县大地震。
地震引起了强烈的地壳变动,有些山岭被削为平地,有的地方平地凸起山丘。山崩地裂的现象就更是频繁,华县、渭南县城出现大面积地裂现象,渭南半个县城,陷下去四五米,华县板块移动频繁,有些人陷入地底下,不久又被移出来了,有些陷进裂谷,地又合住了,挖开三四米才找到人。有些地方井水、泉水、湖水,因地震干涸,有些地方却出现大量泉涌现象,甚至还冒出鱼虾来,应该是地壳运动,地下水变动,吞噬了枯水地方的湖泊,然后别的地方又将这些谁排挤了出来。
此次地震,发生在土质松软的黄土高原的渭水和黄河交汇处,土质松软,造成渭河、黄河的严重阻塞,堤坝崩塌,河水又发生了泛滥的灾害,灾区百姓受灾严重。
受灾死亡达83万人,受害历史之最
首先,地震发生在晋、陕、豫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这里自古就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嗜杀成性的蒙古人,灭亡金国的时候,就曾在这片地区屠杀680多万人;明初的移民也是从这片地区发起的,可见这里的人口之众。古代黄土高原,居住大多以窑洞为主,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但是因为黄土土质松软,抗震性极差,这次杀千刀的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熟睡中的人们一点没有准备,就被掩埋在黄土中。
《明史》记载,官员、百姓压死的,超过了83万人。这个数字或许有些夸张,但预计相差不太远,
明代经历了此次地震的官吏的《地震记》中“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
周围受灾的县多达到101个,而且地震造成的黄河、渭河的泛滥。之前两年,关中又出现大旱,古代救灾机制的落后,而且嘉靖后期,明朝又是出了名的一穷二白。同时本次大地震,余震时间之久、次数之多,历史罕见,之后半年,一个月震好几次,之后三年,都隔三差五来上几次,五年以后才平息下来。造成老百姓多次受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死亡人数极有可能直线上升。
地震引发的影响
地颤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 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
首先,关于这场地震的记载,各方的差异性不大,有很多详细记述的地方,我认为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亲身经历的人比较多,地震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凑巧次年有会试大比,很多学子此时都在进京的路上。
这场地震正好就给了进京赶考举子一个下马威,很多有些写手,不得写个日记啥的,感慨一下自己的悲惨遭遇什么的,所以关于这场地震的记录是很多的,明史搜集记录也比较容易,出错可能性不大。其次,本次受灾严重的地区,后来都成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的核心区域,这其实不是一种偶然。这场地震更多像是一次警钟,成为明末频繁自然灾害的开端,山西、陕西和河南地区,是传统的极度依赖农业的地区,自然灾害断绝了农民的生路,造反就成了必然了。
最后,这场掀开明末自然灾害的地震,像一面战鼓,在催促明朝官僚阶层进行制度改革。并且明朝在嘉靖中期,以张璁、桂萼等人为代表的内阁,就开始提出了改革。嘉靖末期,随着高拱、张居正先后执政,将改革措施推向高潮,虽然灾害不断,但明朝也再现繁荣。可惜,随着张居正的病逝,以万历、张四维为首的反动派,却推翻了新政,最后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中国也进入300年黑暗期。所以,自然灾害并不可怕,总有战胜的办法,人祸才是害人最深的。可恨的张四维还是永济人,咋不把他全家都给震死呢,万历要早死个三四十年,该多好呀。历史没有如果,以史为镜,不重走旧路,勇敢战胜困难,是我们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