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兰的名字如今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了。这位端庄秀丽、气质高贵、有着一双中国式漂亮大眼睛的女士自从15年前,被小布什前总统提名担任美国劳工部长,成为第一位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和亚裔妇女后,赵小兰就一直是位传奇。因被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名出任运输部长,“赵小兰”这个名字再次受到国人关注。
但抛开身上的政治光环不讲,赵小兰更让人咋舌的是她整个家族的奋斗成果和背后良好的家教。在当年的任职典礼演说中,赵小兰说“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着自己的一生。”赵小兰那种不卑不亢、优雅娴静、带着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出生于上海,于194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航政系,毕业后赴美,白手起家创建了美国福茂集团,有“华人船王”之称。
母亲朱木兰女士半生时间都在照顾家庭,却在53岁时以两年全勤的纪录拿到了硕士学位;赵小兰和她的5个妹妹全部毕业于常春藤名校,4个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称为“赵氏六朵金花”。个个不让须眉,学有专长,晋身主流,各有建树。
二妹赵小琴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
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
四妹赵小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律师;
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如今是大学教授;
六妹赵安吉,用3年时间读完哈佛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回到父亲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赵小兰与家人合影
台湾作家刘墉曾评价赵小兰说:“立身华府高阶层,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必然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2016年6月6日,哈佛大学首栋以华人命名的教学楼赵朱木兰中心在哈佛商学院举行剪彩仪式,正式启用。
难怪老布什总统当年接见赵锡成先生一家时曾对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建议说:应该向赵小兰的家长学学怎样管孩子——要知道,芭芭拉女士可是美国著名的贤妻良母。
特朗普这样描述她:
“交通部长赵小兰(Elaine Chao)是一位真正的专家,她原本是劳工部长,
但她表达了想成为交通运输部长的意愿,这是很有专业精神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赵氏一家人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我阅读了一些资料,特归纳如下:
No.家长极强的终身学习力
她的父母:可以为孩子自我牺牲,但并没有忘记自我成长。
母亲赵朱木兰年轻时因为战争,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待几个女儿全部长大之后,51岁那年,赵朱木兰决定重返校园,以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
她去了纽约圣若望大学攻读亚洲人文历史硕士学位,开着丈夫为鼓励她而赠予她的一辆白色奔驰车,她每周至少3次,往返于纽约威斯彻斯特的家和皇后区之间,从未缺过一堂课,甚至从未迟到过。
在毕业典礼上,赵锡成与6个女儿拥着她激动不已,为其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美籍华人作家作家刘墉曾写过这样两个故事:1981年,我念研究所的最后一年,日文课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太太。她正襟危坐,挤在一群二三十岁年轻人之间,跟着教授朗读,实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为她只是排遣时间的旁听生,后来看她也紧张兮兮地应付考试,才确定她是正式研究生。我们称她为"赵太太"。她从不缺席;笔记又写得好,所以溜课的人都找她帮忙。
作家刘墉写到:“我常强调家庭关系(Family Ties),赵小兰的家就是真正实践的例子,他们在晚餐之后极少开电视,父母也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大多的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未完的公务。”
我的感悟:50岁还上大学的家长在这个社会是凤毛麟角,是让常人难以想象的,也是非同凡响的!让他人由衷地敬佩不已!而且她并不缺钱,既不图名,又不图利。
No.2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
父亲赵锡成的为父原则是“爱而不娇,严而不苛”。他常用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女儿,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下一代心中。
他们家虽然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家里大人认为,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帮助孩子的,年轻人理当自己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孩子们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每天听闹钟起床,小时候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主动自发地念书,他们家的六个孩子还分担家里的琐事。
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面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整理那占地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赵小兰十六岁的妹妹,已经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将圣诞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
赵小兰曾经在《我的事业与人生》那篇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渐渐能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我的理解: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父母从小让孩子劳动,这个做法足以让我们普通家长感到震撼。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如果家里有管家和佣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除了学习,父母一般什么也不让做,让孩子过着一种依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他们无疑是最具有智慧的家长。劳动能力使孩子具备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No3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赵小兰家门前长达一百二十英尺车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几个姐妹在父亲指挥下自己铺成的。
赵家虽然富裕,孩子却多半进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这不表示她的父母小气,而是因为要求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所以赵小兰能打高尔夫球、骑马、溜冰,更弹得一手好琴。 父母对孩子说:“我们虽然俭省,但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说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他们也每年安排两次全家旅游,从选择旅行时间、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所有一切完全由孩子负责,父母很少过问。如此说来,这旅行,不也是一种组织、分工的训练吗?不是能力的培养吗?
我的体会:明智的家长在做好子女安全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如何放手。
每个孩子终有一天要独自走向社会,独自承受未来生活的各种挑战。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自立与独立,并创造条件发展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他,先从一些小事情开始,在此过程中,一些事情孩子也可能做不好,也可能会犯错误,但错误是成长的代价,犯错误并学会承担错误的后果,会使孩子将来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孩子的能力是慢慢培养起来的,绝不会一下子成熟,也不会快速成长起来。
故事分享:前几天下班时我主动让三年级的学生自己打扫教室卫生,他们干活的动作虽然缓慢,打扫的技术也不熟练,但是我还是给他们给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只是在一旁给他们指点。这次他们扫得很慢,过上几个月他们就很有可能扫的快、扫得很干净了。如果从小不让孩子接受锻炼,他永远也不会,永远也长不大。建议家长让孩子在家里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No4.非常重视父教
赵小兰曾表示,自己有一位“百分百父亲”。她说给自己的父亲打一百分,不是因为他完美无缺,而因为他是一位完美父亲。她最赞赏父亲的三个方面是:一,陪伴。
赵小兰说,在6个女儿各自记忆中,她们的父亲从来没缺席过她们当中任何一个的任何重要时刻。
“他总会在场,和我妈妈一起。他们永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赵锡成的生活其实并不悠闲。相反,刚到美国时,他曾为养家糊口一天打三份工,还要攻读学位。几年后创办公司经营船舶制造租赁,生意越做越大,非常忙碌。
但赵小兰说,父亲一生花费了大量时间陪伴孩子,他总是放下手头所有事情回复女儿们的电话和问题,总是积极想办法和发掘实现女儿们生命潜能的机会。
“对女儿们来说,他总在那里;需要父亲的时候,从不落空。”
孙云晓和李文道合著的《女孩危机》一书中有一句话:
“没爸的女孩像`野草’。”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讲演时引用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落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他们将来弃学的可能性高出9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高出20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更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时就当上父母。
“在孩子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形成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往往被看作是孩子的规则来源。孩子在父亲眼里往往是社会秩序和纪律的象征,孩子对父亲既尊敬又怕的心理,并且在心理上模仿父亲,认识社会道德规范。” ——《女孩危机》
No5.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
刘墉在《赵锡成一家人》里描述到: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六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出来招呼。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尤其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以前当赵家宴客,几个女儿不但出席上桌,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后,为大家上菜、斟酒!
当我不解地问朱木兰女士时,她说:“不错!我们是教她们做Waitress,但那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的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存于哪个民族之中,也不管是哪一所大学,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首先都是做人的教育。赵锡成夫妇把最好的教育给予了他们的孩子。
看过他们,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更应加倍努力了。
赵小兰的母亲赵朱木兰认为:
“教育是我们给予女儿的最好嫁妆。”
但愿在孩子教育的路上,父母能够向赵锡成夫妇学习,给予孩子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是赠予了他们最昂贵的嫁妆,留给了他们最难得的财产!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