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表示,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大家是冲着新政来的。
大臣们便说雍正在河南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本就不可行,而田文镜却一味逢迎,让读书人颜面无存、国家元气大伤,并且官绅不当差、不纳粮本就是千百年来的惯例。以此要求雍正恪守祖训,取消新政。
雍正听罢大笑着表示,如今国库空虚,百姓独担赋税,灾害时节朝廷连赈灾款项都拿不出来,而官绅田地多,差役、赋税无,造成国弱民穷。
这样的成例与祖制就应该改,一位大臣则以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回应。雍正先是问他为何不说“民为重”,再怒斥众臣妄谈圣人之言以抨击新政。
接着,回绝众人的奏折,其中,两位大臣诘问雍正“这样做就不怕千秋万代留下骂名吗”,引得雍正大怒,将两人交与刑部审理、定罪。
众臣见雍正将两位大臣交与刑部审理,集体跪拜劝阻。雍正大怒,直言前明朋党竟然出现在大清朝堂之上,但更坚决地告诫他们“自己不是万历皇帝”,接着又表示自己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阿哥,历经万事的铮铮铁汉,绝不会因此退让。
此时,胤禩、张廷玉等人赶到,雍正先是询问他们是否也是前来逼宫,几人立即表示侍主来迟,请雍正定罪。
雍正先是让他们起身,然后阐述从自己即位后一再告诫众臣勿结朋党,也引用康熙对此的告诫,并重申朋党之害。
最后,雍正点名谢济世、陆生楠等煽动众臣,结成朋党乱政,命人将谢济世、陆生楠、李绂三人押赴刑场问斩。
不管是“正确地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在这一阶段的清流,可以说都没有做到。而从弘历求情到刘墨林送行,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不同格局。
首先是雍正,从为田文镜辩护,到与众臣辩论,雍正始终坚持用真正的改革为国家、为百姓带来福利,而清流则是以个人利益与读书人的特权为重。
所以,当雍正反问众人为什么不说“民为重”时,其心怀天下的格局是清流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企业中的各项工作都有轻重缓急,如果确保自己始终能抓住核心与重点,也是企业战略和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之一。
然后是李绂,李绂从押赴刑场到因弘历求情被放,再到刘墨林送行。他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
一是死不悔改,在清流执意坚持的立场上,李绂确实没有跳出自身、职位的陷阱,忽视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二是深陷个人成见,面对刘墨林的送别与敬酒,李绂并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待人,而是深陷个人情绪与成见中。
作为管理者,李绂虽身为直臣,对雍正能直言相谏,但对自己却不能深刻反省,与其自身格局大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