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国外早教教学视频中,经常看到3岁、4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体能训练。
比如4岁的sara在跳板上跳三下,自己跳起来努力抓住绳索上的木质单杠,老师托住她的腰,告诉她要自己用脚去够不远距离的另一绳索挂着的单杠,她尝试用脚跟去够,虽然她的动作不是一气呵成,但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她勇于尝试的模样让我印象很清晰。
但在实际教学中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刚开始做这个体操动作时,那个费力的感觉不止一点点,费力的不是孩子够不上单杠,而是他们太依赖老师,简单的跳起来抓单杠可以做,但难一点的用脚跟够住另一根单杠根本就不敢尝试。
有的孩子憋的脸通红,有的干脆就闭上眼睛让老师把他的脚够上去,有的甚至在悬空的时候就害怕的叫“我要下去,我不要做这个。”
也许我们觉得孩子还小,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当你看到连续几周课后,孩子愿意尝试了,有的甚至能够到另一根单杠了,不禁感叹勇气的确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清晰表达的艺术》把勇气分为四个阶段:无为、权衡、正常的勇气、自大。我们在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孩子自身所处的阶段。
一、无为阶段战术:跳出舒适圈,强化体能训练
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会走路时,生怕孩子受伤,孩子在家里摸摸柜子,拉拉抽屉,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保护过度,看起来孩子在你保护下温暖又安全。但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安全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只能在不确定中不断前进。
冒险可能会失去某些东西,但不冒险,会失去更多,因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加强体能训练吧,如果你的孩子动作敏捷,身体反应迅速,力量强壮,那么他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就会有自信,敢于去冒险。
⊙日常体能训练
热身运动;攀爬;跳跃;快跑与停止;翻跟头;拉伸运动;障碍跑或爬等等,每日一练,练习时间45分钟左右,这个体能训练的活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就交给爸爸吧!
⊙自我调节游戏
让孩子跳,跑,摇,舞,做跳跃运动,或是投入任何重复性律动,然后你再制定频率,迅速的转换:“快一点、慢一点、超级快...左边、右边...左脚跳、换右脚跳、两只脚。”孩子会觉得特别好玩,你还可以变化游戏:"唱大声一点、再小声一点、再大声一点...”;“大声尖叫、小声尖叫、再大一点点声尖叫、然后悄悄的...”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情绪控制!。
⊙学会打闹
这是个重头戏!当我们看到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幼狮打斗画面是,我们都以为他们只是在练习猎食和打斗技巧,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们也在学习如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攻击性。当雄狮为夺取统治地位而打斗是,他们不会至对方于死地,甚至不会打成重伤,他们会控制和约束自己的部分力量。
孩子在学会打闹时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约束和控制。他们探索的时候其实和幼狮一样,在尝试肌肉和手的力量,探索冲突,结盟和策略的复杂性。假如我们不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他们就会在真实的场景中练习。
二、权衡阶段战术:行动上的分离和态度上的沉静。
孩子有时会在观望与勇敢之间摇摆不定,就像孩子在初学走路一样,又想走又不敢走,这样就经常会跌倒。而我们能做到用平静的语气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他会慢慢学习到,跌倒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那么戏剧化,而是获得自信与信任的途径,在每次跌倒后变的更勇敢,随着时间的推移,跌倒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在生活中,这就是孩子成长的潜力。为了成长,孩子就必须去尝试。
⊙别硬推,接受孩子害怕的情绪
孩子如果不愿尝试荡秋千,可以让孩子解释为什么不愿意尝试,不做任何评判地倾听他的感想和感受,试着说:“你觉得会发生什么让你这么害怕呢?”
通过认同孩子的感受,帮助他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促使他能够做出自信的决定。这会使孩子更独立,更有责任感,更具备冒险精神。
三、正常的勇气阶段战术:不管孩子多大,有一点恐惧是必要的
比如孩子对黑暗或是怪物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层次。
⊙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帮助他们战胜恐惧
比如问孩子:“你觉得哪种颜色代表害怕的感觉,哪种颜色代表勇敢的感觉呢?”然后,告诉他们,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可以深呼吸,让代表勇敢的颜色充满整个身体。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脑海里想象的颜色就会变成抵抗恐惧的武器。而深呼吸则减小了孩子的压力,释放出一种令大脑产生自信的化学元素——血清素。孩子将会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正如《清晰表达的艺术》所说:“勇气并不意味着没有恐惧,而是不被恐惧所妨碍。”
四、自大阶段战术:过程大于结果
目前在心理学上主要包括两个截然相反的成长环境。
一个是孩子自小就受到毫无条件的夸奖,他对自己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另一个正好相反,孩子从小得不到任何表扬,内心出于自我保护,就压抑了负面情感,片面夸大了自我认同。
如何是好?
⊙鼓励非表扬:
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精神鼓励比物质奖励好。
比如:“你自己把玩具都收拾好,这样很棒!妈妈相信你可以收拾得更整齐!”
⊙强调过程、弱化结果:
多使用努力、耐心、细致,这些强调做一件事的过程的词语。让孩子更多的关注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是否用心、是否尽全力独立完成。
这样,孩子会知道每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不会盲目。
⊙让孩子看见别人的好
让孩子看得见别人的好,但首先要让别人看得见孩子自己的好。学着引导孩子把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这样孩子的社交才会如沐春风。
这是一个追逐个性的年代,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丛林竞争法则越演越烈,只有克服内心恐惧和不确定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