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林肯总统曾赞誉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我座右铭就来自他随笔书自助一篇文章中,Ne te quæsiveris extra,拉丁文,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这本书买很久了,翻挺多遍,不同于梭罗的《瓦尔登湖》那么极静自然,爱默生更多的是思考,但又不脱离现实,如他所说“一个完人是那生活在人群中间而又能极其和蔼可亲地保持寂寞独立的人”,这话还真有点先见之明,有先知性。
最近也有看不少关于文学的文章,爱默生也是个哲学作家,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希望用文字接近真理,也是热爱思考的过程。其实有时间去读读作家的书,当然我指的是孔孟老庄,尼采,加缪,苏格拉底等这些人的书,哪怕只言片语,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真的很惬意。
…………………………………………
“文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所有的书都是一个人写的,我对此大为诧异,仿佛一家报刊的主编将他的一群记者派往不同的活动领域,并且不时地调班换岗,但他们在报道中的判断和观点何其相似,显然是出自同一个无所不见,无所不闻的先生之手。昨天我浏览了一下蒲柏译的《奥德修记》,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译文也是严谨而典雅,仿佛是新近才写成似的。所有的好书的现代性似乎赋予我一种像人那样广阔的生活,事情干的漂亮,我感到仿佛就是我干的,事情干的差劲,我对它毫不介意。莎士比亚充满激情的篇章(例如《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用的正是当今通用的语言,我在使用书籍时忠于整体胜于忠于部分,我发现,对作者抱着一种挑剔的态度来读书,其乐无穷,我阅读普洛克洛,有时候阅读柏拉图,好像在看一本字典似的,再为自己的想象寻求一种机械的帮助。我读书是为了寻找一些光彩,就好像一个人在色彩实验中使用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是为了用它绚丽的颜色,我所探究的并不是普洛克洛,柏拉图,而是关于自然和命运的作品,看到作者的作品比看到作者本人更使人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