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官场四大明枪,四大暗箭——明者,投桃报李、溜须拍马、标榜拉拢、结拜联襟;暗者,造谣、排挤、栽赃、嫁祸。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著名导演黄建新早年执导的《脸对脸,背对背》,这部被称作“中国官场教科书”式的电影以难得的视角,真实的揭露了特定背景下中国官场政治、人情世故的原始状态。今日看来,批判尺度之大,令人汗颜!
原来人在被权利欲望控制的时候,会变成一个非人。
某文化馆王副馆长王双立工作能力较强,尽忠职守多年,偶尔当几回"代馆长",但始终不得转正。他时常找各种机会,给属下谋求福利,这种“大公无私”的确为自己培养了几个忠实的拥趸。然而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必然会因为利益冲突而破裂。在与两任新馆长的交锋之中,王双立貌似占尽上风,各种手段玩得潇洒酣畅、毫无漏洞,然而自己最后还是没有当上馆长。因为他一直走的“群众路线”在他人的“上层路线”中就显得弱爆了。各个配角的背后深挖一下,就可以看尽官场生态的点点滴滴。
冷局长与徐副局长
表面和气,暗地斗争。某种程度上说,王双立的政治悲剧就是两位局长争权夺利的衍生品。徐副局长在冷局长面前这两个不上不下的人物,下有如文化馆馆长、农科院院长这样的科级干部属他们分管,上有市长、甚至更高级的官员需要考虑和迎合。而这两个人物恰巧一正一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微妙的。剧中的冷局长天生一副苍老的苦瓜脸,在他的工作中永远充满着一个接一个的窘境,让他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上级检查前工地垃圾无法清理、抗灾防汛展上在领导面前丢人、自己的秘书小阎担任馆长后失误连连……每次他都苦着脸东询西问,束手无策。而徐副局长呈现给观众的形象则是前额开阔,中气饱满,声音洪亮,在各种尴尬境遇前游刃有余,俨然一个领导人形象。剧中常将冷局长的“慌乱”与徐副局长的“淡定”作对比,如剧中小阎管理电影院出事时冷局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徐副局长却漠不关心地在一旁锻炼身体,充满滑稽的意味。同时这也显示出其实他们二位局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和心不合”,他们的利益并不一致,甚至是相悖的。
最后,赢得权位争夺暗战的是徐副局长。各种原因除却上文所言,徐副局长深谙为官之道,精明油滑,纯熟老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和小阎一样,也走的是“上层路线”。从影片的细节表现中来看,市长和徐副局长的关系始终都比和冷局长近一层:比如领导视察完歌舞厅后,徐副局长陪着上了市长的车,冷局长落在了后面;领导参加抗洪摄影展时,徐副局长始终站在市长旁边谈笑风生、容光焕发,而冷局长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摄影作品也只能等着“领导”欣赏完后自己才能凑上前去。
可以说冷局长与徐副局长就是王双立和小阎的战争和命运在中上层官员体系中的投射和象征,这也进一步说明正和副、有靠山和没靠山的官员之间这种“面合心不和”“关系当道”的尴尬现象在当时中国官场的任何层级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影片的结尾,冷局长穿得和平民百姓一样,面容沧桑地提着个菜篮在菜市场转悠去买鱼,更直观地呈现出深水衙门里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巨大反差,让人恍然大悟。
从马副乡长到马馆长。
得罪李会计、老宋和冷冰冰,经历办公桌风波的诽谤,工地垃圾清理不了,建舞厅完不了工,最后办场摄影展还让顶头上司颜面尽失,老马在文化馆里屡屡受挫。这里头固然有王双立之辈的算计陷害,更多的是他自身对“文化馆”这个事业单位的性质了解不深,其能力也无法胜任,大小事务搅得一团乱麻。乍看上去老马特别招观众同情,细细想来却发现大可不必。人家栽培了大半天栽培出小阎这么一出息的徒弟也算是修成正果了,管你懂农业懂文化还是啥都不懂都能保你个正科级;不像王双立这样的悲衰小人物,再有能力有眼光有脑子有手腕上头没有人混一辈子都甭想扶个正。若抽去同情的成分,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老马这个馆长是不称职的。而这个不称职的馆长撤职之后,竟被调往农科院任职,他所闯下的一切大祸带给他的惩罚仅仅是:从一个正科级职位调到另一个正科级职位。影片看到此处令人不得不惊叹:农民老表老马的背景还真够硬!
官僚相斗,我们不惊讶,可是如果把镜头对准弱者的阴影处,让我一身冷汗。
王双立的父亲是一个老鞋匠。老鞋匠修了半辈子皮鞋,跟鞋还有了感情,退休后继续帮人修鞋,甚至有时免费修,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就像小区里常有的在阴凉处休憩的和蔼老人家,每次见到你都笑呵呵地逗乐。 这个老人有一块心病——没孙子。只有一个小孙女红红,政策不让多生,老人总觉得王家已被断子绝孙,常常一个人在屋子里哭,后来听人说如果独生子有残疾就可以生二胎。老人有了指望。“只要红红残疾,就可以让儿子生二胎,生孙子。王家有后,我也就能含笑九泉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爱我家》有一集,就是父母逼着女儿装疯卖傻,骗准生证。当时看的时候就是一个笑话,现在看来,更多的是悲哀,剥夺人创造生命的权利还理直气壮,别剥夺权利的人本该让人可怜、同情,但偏偏在反抗中生出来几分残忍,悲剧发生时,我们没有恨,只剩下唏嘘。老爷子修鞋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一个人的鞋子,那人要他赔,老人倔强,没有钱只能去卖血,儿子双立赶到,泪如雨下、父子情深、悲情无比,人人都说老人耿直、儿子孝顺,人人都骂来修鞋的不是东西!报纸标题醒目《修鞋老汉卖血只因为官不仁》,“不是东西”的东西立即被撤了职,职位空缺……故事到这里,镜头一转老爷子的阴谋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此看来,官场的生存法则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处世哲学中来,转念一想,一身冷汗。
特定环境中、特定时代里,敢说实话的人本就不多,敢于把那种暗地里的事儿搬到荧幕上的人就更少了。黄建新导演无疑是少数人之一,让我们为这部大胆的写实作品点赞。中国,期待更多类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