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0-2017.08.01
关于渥太华的八卦
马达声再次奏响,目的地,是来了才知道哪里是加拿大首都的渥太华。
接近五大湖地区,心情还是蛮激动的。从学子生活中就在书本上知道五大湖地区是加拿大工业的摇篮;而走入职场之后,对于规划史的拜读,也多少看了一些关于五大湖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历程。二百多年前殖民者初始上岸的大西洋西岸,如今是城在,还是人非?
之前听了一些小桥段,说,加拿大建国的时候,在选择哪个城市是首都还是有很大争议的。同样是五大湖地区的经济重镇,选择蒙特利尔还是选择多伦多,都会对当地的国民产生花落她家的遗憾。后来就索性选择了两个城市中间的渥太华。看来,西方文化也有趋向中庸的价值尺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首都,会有两个经济重镇南北拱卫,以及那么多工业城市的众星捧月呢?一路带着期待,去揭开这个不太熟悉的城市面纱。
一种交通设置的手法-交通纵深
多伦多通往渥太华的公路,很长,也很有心机,不时给你惊喜,有意缓解驾者急迫的心态。
出城不久,有湖畔跨越,有石门对开,路线在山谷和水系边盘旋,行走间,天堑变通途。
交通标志慢慢变成了汉语拼音?哦,不是,是法语字母。各类标识都有双语标注,告诉你这里是多语种地区!
服务区还是街边小筑,米黄的色彩逐渐占据了背景,法式的色彩,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莫名其妙的修筑人工隧道,像公路带上了眼镜。这些隧道是平地起垒,为的是给两侧的野生动物提供生态廊道。
……
高速公路一路百变。城镇区,宽成3-4个车道;城郊,就逐渐缩窄,到了山野地区就变成了一个车道;即使一条车道,由于是长路段,车流密度慢慢稀薄,车速也很快;观景区域,车流逐渐慢了起来,道路有各种驻足的设施、停车场,到了丛林路段就简单的剩下一根线条。
单车道的路段很长,有充足的缓冲蓄能条件。即使车流量多,也会零散分布在长路段上。局部路段设置有错车通道,保证飞车一族超越。即使出城路段的高密度车流,走着走着也就散在山野之间。
这里的交通集散,充分利用了山野纵深。车流大的地方且临近城市出入口,车道变多,可以有效溶解车流的密度;郊野路段,则充分利用陆地腹域的纵深长度,通过长度来稀释车流密度。这里的公路,通过陆域纵深,变换着车流组织模式和通过车道宽窄变化调剂着车流密度,而不同于国内公路一条断面跑到底的执着!这是旅快游慢、交通纵深理论吗?
法语小镇
行程接近尾声,一点不急于赶路。途中还驶进一个法裔小镇续航加油。英语成为蹩脚的交流语言,还好,我们比比划划的肢体语言发挥了奇效。加了油,也看了一下法式风情小镇。到底是浪漫的民族风情,小镇门口的果园,多有童话的风情意境。
袖珍国都初识
傍晚时分,抵达了渥太华的酒店。肚子也咕咕作响,按着导航,寻找一家自助餐。走出来,街边人头攒动。原来是国庆期间例行的庆祝表演,有戏耍,有街舞,有独唱,有展台。这样的国庆随意、开放,表演幽默轻松,看不懂,可以看文字;听不懂,可以享受旋律。
久违的加拿大椅,枫叶之国的旅游代言之一
吃的饱饱的一家三口,就在街区走来走去。直到我们走到街头的尽端,看着交通地图,才知道,这里已经就是渥太华的中心区啦!天啊,也就不到150米左右,怎么可能。难以想象,一个150年的国家,首都的步行街就150米长。
回到酒店,我们还是迫不及待的打开地图,再一次证明是自己的误解。可惜,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晚餐后的步行,已经把首都的中心区脚踏平川啦。广袤国度,袖珍国都!
今天的夜宵,我们爷俩亲手给陈老师煮了长寿面,已经三年的生日在北美度过啦。这一次,儿子学会了摄影,也学会了煮面。
再访首都
再一次来到中心,我们拜访了国会大厦。以及国会后面的图书馆。我感兴趣的是国会北侧水闸,百年间还在使用。节节蓄水,把内陆河道的游艇捧送到五大湖。
百年水闸朝向湖海
这种自行车可以共享吗?
国会大厦周边,教堂、造币厂、兵营,尚不遥远的历史,由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铭刻着。殖民文化的融合,使得来到这里的外来者选择了折中、妥协、融合,所以区分不了这是什么风格的建筑,杂烩成了这里的文化基因。
国会图书馆经历了两次火灾,改建后的建筑风格百搭!哥特式混合拜占庭,英法文化交替,这也是有着国家发展的特征。
小女孩一个跟头可以翻到历史起点吗?
这里是英法殖民者的终点,也是加拿大今天走向世界的起点。其实,之前关于首都选址的八卦,多是后人的臆想。
渥太华,是殖民者初来的基地,军事以及政权,都是锚固在国会所在的山上。最早的独立宣言,最早的政权法体,都是在这里开始的。今天,远望湖面,碧波涟涟,不时划过的游艇,搅得湖面浪起,从此故事不断。
2017年8月2号 草拟于蒙特利尔
2018年1月2号 市政设计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