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紫禁城
时间转眼到了十九世纪,此时世界大环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家天下”的特权早已不复存在,各国纷纷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而在古老的中国,清朝——正作为最后一个帝制朝代苟延残喘着。
光绪三十四年的冬天,一生做着傀儡的光绪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他死后,一个年仅三岁的小男孩,被抱上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宝座,尽管此时离他退位,还剩下三年不到的时间。
他就是本次亡国之君系列的最后一位主角,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清道光皇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奕譞,《清史稿》里把他叫做奕枻。这样算起来,溥仪应该是慈禧的姨侄孙。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未来的宣统皇帝诞生于醇亲王府,他的出生令身为荣禄之女的母亲喜悦不已,因为他是第二代醇亲王的嫡长子。清末时期的醇亲王府,也算是烈火烹油之盛,原因在于这一门出了光绪和宣统叔侄两位皇帝:
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在慈禧的示意下,还是懵懂之年的溥仪,被指定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立为嗣皇帝,据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记载,他唯一见到慈禧的那次情形是这样的:
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看见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
根据这些描写,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得到咸丰盛宠的慈禧,而两天之后,光绪与慈禧便相继去世,死期仅隔一天。
十一月初九日,清王朝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最后一任君主——宣统皇帝, 据说在他登基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溥仪,只有三岁,而皇帝登基的典礼既繁琐又隆重,仅仅三岁的孩子又怎么有耐性承受呢?于是,在当天的太和殿上,就发生了啼笑皆非的一幕,溥仪挣扎着哭闹:“我不要呆在这儿,我要回家。。。”,眼看儿子就要坐不住了,身为摄政王的父亲载沣急忙安慰他,情急之下说道: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殿下的文武大臣们听了这话,一个个面面相觑、垂头丧气,仿佛看到了清帝国即将来临的命运。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监国摄政王载沣卸任,退归府邸,同年各省宣布独立,清王朝面临着全面的分崩离析。
公元1912年,立国两百余年的清廷,正式发布了退位诏书,并议定了优待皇室八条规定,也就是说,宣统皇帝退位之后,尊号仍保存不变,并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每年拨款四百万元,给予皇室自用,一切侍卫、执事人员等可照常留用,但不得新增等等。
这一年,溥仪应该是六岁左右,他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就经历了两件大事:登基与退位,这样复杂的经历,恐怕是现代任何一个六岁小孩都无法想象的。
可是,这还不算完,之后被允许继续住在紫禁城的溥仪,又经历了张勋复辟,妄图恢复帝制的事件。然而,张勋的辫子兵最终被讨逆军击败,导致这次复辟活动短暂得就像一个笑话。于是,大起大落的宣统皇帝不得不第二次宣布退位。
尽管当时的溥仪屡受打击,但其奢华的排场却一点没变,据记载,溥仪每次出行,身后必定跟随几十人,这些人里面,有帮他捧衣服的、有举大罗伞的、有拿着装有若干点心食盒的、还有预备着各种药物的等等等等,更有甚者,溥仪每次吃饭都是太后或者后来的四妃送菜,但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几道菜虽然不吃却必须要摆上的,因为这象征了皇帝的排场。
如此种种,从我们今天看来,实在太过奢侈,一个亡国之君的生活尚且这样,可以想象那些正当盛世的皇帝们,挥霍浪费得有多大。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三年,溥仪在紫禁城里最后的时光被勒令喊停,冯玉祥的国民军将清皇室驱逐出了紫禁城,从此这座侍奉了明清两朝帝王们的古建筑,宣告使命终结。
据《我的前半生》记载,溥仪一行人出宫后来到了北府,当他下车时,冯玉祥的助手鹿钟麟将军走过来和他握手,并问了一句话:
“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若干年后,末代皇帝溥仪作为一介平民,在北京逝世,时年六十一岁。
亡国之君系列到今天就正式完结了,第一次尝试连载形式写文,虽只有短短十几篇,但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初期的心血来潮、中间的枯燥厌烦和最终的完结成就感。写得不够完美,也欢迎大家多多指正。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