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上学时,在《政治传播学》一课中曾经有一节专门讲述“奖励如何控制人”,课堂中讲到奖励其实是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所以在那时,我突然就对荣誉与奖励这件事有了重新的认识,那便是给予荣誉,意味着在组织内树立榜样,鼓励学习,换个词,也可以说是鼓励模仿,从而强化大家对优劣的比较与认知,促进组织有序的发展和壮大。
其实今天想聊的跟上文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想谈谈结果偏见。假如在企业中,有两位员工,一位A员工勤勤恳恳,一位B员工懒散游离,但是年终的时候B员工结果达成很好,A员工绩效并不高,这时候需要为选择一位优秀员工,我们会选择谁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选择B理所应当,因为弱肉强食结果为先,甚至于我们常常会想到那句广为流传的“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但是结合我们第一段的启发,从奖励的目标来看,我们对奖励优秀,其实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向优秀者学习,从而变得更为优秀,那这样的方式就不一定合理了。
假设A员工勤勤恳恳,但是采用了保守稳当的方法,而B员工采取了激进冒险的策略,虽然只有10%的概率成功,但是他完成了。如果奖项颁给B,那么就意味着公司认可并鼓励B的行为,那么大范围的奖励结果,就会忽视最终过程,从而可能带来错误的误导。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隐藏了一个词叫结果偏见,即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的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那么,理解结果偏见有什么作用呢?他能在我们面对结果时想到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下出判断。
要区分哪些是运气,哪些是努力。
要理解这句话,其实不太容易,是因为我们常常会陷入自己的盲区,认为很多理所应当的结果来自于自己的努力。笔者先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笔者在大学期间连续四次帮助他人做过重病筹款,但是第一次结果最佳,一口气为患者筹集了180万元,当时公益时报与筹款机构灵析让我做了心得分享,我发了一篇稿件写了做了筹款的复盘,看似是总结成功,其实是广而用之,但是后来的三次筹款,而剩余3次加起来也才不到80万元,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第一次的好结果,其实大部分来自于好时机。同样的道理,假若我们将光环套在结果之上,就会产生晕轮效应,从而看不到事情背后的逻辑,再比如一些校园中社会奖项的评选,当时代鼓励什么,什么就更容易被选中,我们能飞上天空,只是因为风大而已。
在很多名人传记中,运气常常被弱化,而人的能力会被神化,就像我们当代热捧的很多行业的“星星”,就像是头顶上带了光环,干什么都是对的,加上媒体的跟风炒作,去迎合众人的口味,大量报道他的光辉事迹,造成盲目的个人崇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将运气也写成了攻略,就会误导其学习者,从而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
既要有归纳法,也要有演绎法。
如果说一件事的成功是运气,那么持续的成功便是实力的演绎,所以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好结果,我们就需要区分是持续的好结果,还是偶然的好结果,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一件事的好结果,是否意味着过程也同时是好的,如果不是,那么用结果的好,去掩盖过程的差,也是会出问题的。
这也是为什么成功学不可取的原因,没有经过演绎的成功其实经不起考究,史玉柱曾说“成功之后总结的经验是扭曲的,只有失败之后总结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也是这个道理,重复的演绎能够更好证明结果,也能够更好地检验过程,其实上学和上班差不多,比如你上学平时考了60、70,但是期末考了90,老师就会产生结果偏见,认为你作弊,但是如果你连续演绎此结果,每次都考了90,这个偏见自然而言就消失了。
其实对于第二段中的问题,我们是有解的,那就是用奖金奖励绩效(结果),用榜样奖励好的态度和方法(过程),面对结果偏见,我们最好的期待是,既要做幸运派,更要做实力派。
三张广告图,脑洞比你足。(第72期)
1.无聊而有趣的被单广告
瞧,图层的互动广告的又一应用,作者将被单作为了一个平面,成为了画作的一部分,但同时又跟人产生了睡眠的互动,重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看起来就像是单身狗必备,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张图还是再利用图层的表现,就像PS中的一层一层的图层一般,上下两层叠加形成新图案。
2.安全带的广告互动
除了电梯的一张一合之外,原来安全带也可以作为广告的舞台,伸缩安全带的过程中一张一合就像是两个单词的组合,如果他们分开和组合有不同的寓意,则会产生更有趣的效果,因为小小的移动,就带来了三种不同的状态。
3.造型美食之米饭城堡
这则广告其实没有太多的创意,但是对于国内的餐厅却是一种启发, 为什么呢,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是逐步被递进的,而很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类产品会通过价格歧视区分客人,导致带有美感的食物造型总出现在高档餐厅中,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价餐厅其实也有在美味的同时具备欣赏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