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
测。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未
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
即于中觅道。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者
明然,明知不实。於是息诸诌论,寂默义论不
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
故道真如难辨,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
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
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
言,一身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
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息内思,披文外
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
之情,岂免所食。
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於
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
理。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
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对
乏论浆,那能止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
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是以言中无道,道
亦无言。
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
是口谈。证语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
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迷轮相惑。
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
劳而无用。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所
以多求,返生堕落;但看周利,触事无堪,箕
帚存心,由登罗汉。据斯道理,何假多求?
事藉专精,心居在定。菩提之路,不近不
遥。转即内求,不劳外觅。若人内觅,是则不
遥;若也外求,将知不近。但使世人不信,愿
检后辞。理不可违,那能谬说。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
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
此含生,俱成佛道。
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
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今因
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
己。故言:“凭贤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已饿。”
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训,还
须以己精专。若也矣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饿,
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师
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
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从欢喜之
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矿
虽有金,非炉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已
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
若也背身求佛,徒费功程。如舍日月而求
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从日起,日是明根。
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
千章万句,并是心为。心是万法之尊,岂
可弃这外涉。
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
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僧法既是一身,佛亦将知不别。佛法僧宝,本是
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
为此劝人求已,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
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亦自求心。况乃今
人,而不向已。
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
俱舍,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
事成不久。
夫道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
一心为主。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
著,外求总总,不及向已。波波辛苦,转益迷
昏。学问虽多,终无所由。只如无财话宝,岂
得资身?纵使论言,何曾遗己?但自心迷广说,
只是论高。假使广说心迷,终如话宝。
窃以经云:“具说多闻,状似贫人,昔夜
数计他珍,终无半钱入己。”如人见他造业,
即须克已修营。岂得委彼自赊,而望福报。事
无斯理,浪受贫究。唯须一一自专,论他无益。
虚谈圣迹,广说无为,说者只叹彼前贤,
何关身已?尔乃自嗟迷久,识了不周,每将语
义为原,不自穷研身己,一向论诤道理,执相
逞才,说是道非,不觉随声仇怒。口虽说言无
我,不觉随语我生。纵道无,不妨因兹即发。
凡是论诤,特有人我,非我不诤。未审余
人,仆情如此。是以学人但能息诤,定得理长,
识诤知非,将知不廖。真如渺寞,岂在诤论之
中?佛性冲虚,那关有无之境?但自迷徒扰扰,
不悟法性虚通。计著有无,凡情竞起。遂即高
声执义,诤斗纷纾称意必忻,违情克怒。
口云将身慕道,专事人我不休。是以学者
虽多,成无一二。呜呼长叹,实是昏迷。可不
久滞无明,尔乃恒诤胜负!
但欲学贵己,先自取弱卑身。不得以己迷
成远,即轻於后学。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
识之徒,俱含佛性。只是未逢师匠,溢溺凡愚;
一遇明师,还沾圣位。将知如此,不可以色观
人。
道德在心,谁能辄识。孔丘虽圣,犹自恶
见后生。况此凡流,能轻初学?夫立身之本,
但以普敬、认恶为源。万善之中,莫过慈愍。
欲求无失,事藉治心。在世生平,必须思虑。
千殃之祸,不入慎门。百事不祥,无能逼善。
思寻此事,实用非虚。上古已来,焉知不尔。
又处俗愿莫诤。有义欲申,善须和睦,不
得辄生仇怒。纵逸喧情,非直损人,亦能伤已。
向来此语多喜不适彼情,若有慈心,莫将为咎。
计君道理,不藉此言。望使善事共弘,恶事同
舍。
非直才能故聘,且如萤虫助日。即不加光,
但尽赤心,述斯拙见。
...达摩大师《息诤论》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