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八岁那年,家里来了一名自称得道高僧来化缘,开门便滔滔不绝,起先是吉利话,爸妈给了点钱,可能嫌给的太少,话锋一转,盯着屋内的我说:“你家小孩10岁那年会出车祸,我有办法破灾。”一问,破灾的方法是捐两百元。两百元对于我家是半个月的工资,爸妈不答应,把“高僧”轰了出去,重重关上了门,妈妈嘴里喃喃地骂着:恶毒的骗子。骗子走了,但在八岁小孩的心里种下了恐惧的种子,放学路上、外出游玩、超市购物紧张兮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车祸降临。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熬了三年,熬到了十一岁,“高僧”的诅咒自然破除。
这是标签魔咒的一种,人言的魔咒。人言魔咒是可怕的,一旦说出,被听者种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生根发芽,轻则不敢行动、重则造成恐惧。特别是小孩,不要轻易对他们进行语言咒骂和攻击,不要轻易下人生的结论。对于自己,要学会通过分辨语言的条理性来破除人言魔咒。他人的结论有依据吗?依据是什么?就算有,依据合理吗?这种依据不能改变吗?只要其中一条说不通,魔咒自然破除。任何人和物都有改变的一天,对于别人下的结论,我们要有自我破局的见解,再行动,把负面魔咒转为积极行动,就是结束这个魔咒的时候。
标签魔咒第二种,觉得自己不行。有些魔咒不需要别人说出来,根据周围人的行为,自己的对照,自行定下标签:我和周围人比,不太聪明,学历不行、或者沟通能力不行。这种标签带来自卑情节。自卑是柄双刃剑,用得好,自卑成为动力,激发潜能,厚积薄发,超越周围人。用得不好,害怕行动,逃避缺陷,“不行”的阴影笼着,躲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敢逾越,不敢尝试。靠自卑而成长的人里,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一本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从小患有佝偻病的他,对身体残缺的自卑激发了他学医的动力,也让他认识到自卑是人的财富,唤起突破自我极限的能力,正因为身体缺陷才有他后来在心理学上的成就。自卑没有坏的,关键是怎么看待自卑,至少,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这比被外物遮蔽双眼,无法继续提升的人好了很多,比如第三种优越感满满的人。
标签魔咒第三种,正好和第二种相反,充满优越感。换句话说,就是井底之蛙。这种人可能有坚实的家庭背景,可能学历高人一等,可能家庭富裕,总之,拥有的让他滋生优越感。优越感让他不懂谦逊,发掘不了他人的优点,自然学不到他人的长处。优越感让他不自觉地炫耀,偶尔谈谈认识的权贵、不时提起让他优越的学校或者学校名人、习惯现出财富,自认为能获得外在尊重。爱现的人往往有心理缺失,迫切需要其他方面填满缺失的爱、尊严、成就,于是有人选择优越感作为填充物,当自我感觉良好时,他不知道已建立起了鸿沟,无法从别人那获得真实想法和可学之处。
标签魔咒的第四种,对别人定标签。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第四种标签魔咒,从我们有文字开始,万物都有标签。这里说的标签是指评价和肯定。有人说“这件事很难”、“这个建议不会通过的”,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听到?对人对事定下标签,结局就在心中定型,限制了解决的动力。要避免标签带来的副作用,我们只需多几个疑问。这件事很难,有其他容易的方法吗?或者难点在哪,有什么解决办法?这个建议不会通过,为什么别人不通过,是不是不够好,能不能完善?或者我们能稍微改变一下让通过的几率变大吗?
四种标签魔咒阻碍我们想做的事,限制我们的成长。如何摆脱这些魔咒?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坚定目标,然后行动。要够坚定,恐惧、兴奋、疑虑、担忧统统丢掉。要马上行动,脸皮要厚、心态要静、勇敢面对、不怕难题。自然清除掉魔咒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