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讨厌那些惨兮兮的亲情广告。
有的时候中午正低头吃着饭,电视的那头凄凄惨惨戚戚地放着舒缓的音乐,我都会不自觉地皱眉头。
新闻中间又不好换台,真让我感觉既尴尬又头大。
不是因为这种广告不好或者怎么样,相反,这种广告的确能够提醒那些在外工作忘记归家的子女常回家看看。但这种广告的出现,却为一些父母传递了一种很奇怪的价值观。
我先卖个关子。
据我观察,这种亲情广告一般分为三种:
倚门盼儿归型、老年痴呆谁都不记得型、陪伴子女长大型。
一。倚门盼儿归型
这种类型的亲情广告一般的套路是这样的:
子女拖着行李箱外出求学或工作,父母互相依偎擦着眼泪送儿女上火车,眼巴巴地看着列车越来越远。
然后每天除了打扫卫生洗衣服,哪都不去,闲的没事就捧着儿女的照片看,一边看一边抹眼泪。
好不容易听闻了子女要回来的消息,提前好几天就天天在门口盼着,风吹起他们的头发,鬓角斑白。
接着儿女回家了,又是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边哭边笑边摸头发。
结尾用非常温情的男中音说:常回家看看。
二。老年痴呆谁都不记得型
这种的亲情广告一般是这样的画风:
同样是子女外出求学或工作,好多年没回来,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谁都不记得。
每天坐在轮椅上看着灰暗的窗外发呆,嘴角留着口水,衣衫也不太整齐。
隔壁王阿姨看不下去了,赶紧汇报给儿女,于是儿女们赶紧推掉工作,赶回家照顾行动不便的父亲,为父亲做好吃的。
但是餐桌上,父亲还没吃却先往兜里揣几个饺子,嘴里念叨着:“我要给我儿子留几个。”
结尾用非常温情的男中音说:常回家看看。
三。陪伴子女长大型
这种亲情广告一般是这样的:
镜头一是母亲当大马给孩子骑;
镜头二是母亲拉着孩子在草丛上做游戏;
镜头三是母亲送孩子上学;
镜头四是母亲为学习到深夜的孩子送牛奶;
镜头五是母亲送孩子出远门求学或工作;
镜头六是夕阳西下,母亲坐在家门口等孩子回来,佝偻着背,头发花白。
结尾用非常温情的男中音说:常回家看看。
每次看到这种广告,泪眼婆娑之余,我只想大喊一声:快别叫我常回家看看了,行不行啊!
对子女而言,孝顺懂事的都知道父母将自己拉扯大不容易,懂得父母的辛苦,也知道父母看到自己外出求学和工作的不舍。
我可能不说,但我真的不舍得。
但对父母而言,就一定要像广告里那样惨兮兮的吗?——
头发花白,面容苍老,衣着朴素,生活平淡无趣,每天念儿念女成疾?
人是视觉动物没错,可这种广告看得多了,一些儿女在外的父母就开始感同身受起来。
今天看看自己又多了几根白头发,然后想着自己已经老了,没有多少光阴了;
明天对着子女的照片吸吸酸酸的鼻子,想着子女在外面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
后天觉得没有子女在身边,做什么都好像没什么意思了。
整日陷入想念的漩涡中,就像是昏迷很久的病人一样不愿意醒过来。
“我的一生是为儿女过的,没了他们,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我就想说,子女不在身边,不是更应该照顾好自己吗?
“昏迷”一会就可以了,一直昏迷下去,还怎样体验这美妙的花花世界?
人生是给自己过的,抚养儿女的使命完成了,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吧。
我其实非常欣赏那些看起来“心很大”的父母,子女不在身边,两个人就出去游山玩水。
春天一起去郊游,夏天到深林里去避暑,秋天一起去田野里散步,冬天穿的厚厚的,戴着暖暖的手套出门感受漫天雪花。
今天晒一下自己买的新衣服,明天去尝一下附近新开的川菜馆好不好吃,后天窝在家里看看书看看电视,捯饬捯饬花花草草。
不在意自己今天又有多少白头发,又添了几道皱纹,只要心情愉快就够了。
他们发给子女的照片里,都是开心的快乐的笑,都是他们在各个地方体会到的自然和人文的满足。
他们把对子女的思念,转化为自己好好生活的动力——只有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才能够让子女放心,让自己更快乐更健康,陪伴子女才更长久。
哪个子女不希望父母开心呢?
看到这样的照片,就算嘴里抱怨着“他们俩都把我忘了”,心里还是甜的吧。
还好最近这样的广告不多了。不然泪点极低的喧嚣又要一边忍着眼泪,一边骂着这些广告,一边心存愧疚地觉得:原来我不在的日子,爸爸妈妈都是这样过的啊。
这是这类广告的初衷吗?
我只希望日后这样的亲情广告能少一些这样的负能量。
毕竟谁都不是为他人而活。
最后。
子女在外工作不好找?
试试“微猎小程序”,1分钟填写简历,坐等好工作找上门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
❤ 戳下方,点个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