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西下,女孩儿蓦然回首,只看到男儿失望的背影,他走了,不再“追”她。
“为什么他追我追到一半,就不追了呢?明明再努力一下,他就可以追到我了啊!”
女孩儿蹙眉,进而感慨:
“真不明白男生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之前追我追得那么热情,现在我对他有感觉了他反而放弃了。他是不是不成熟呢?是不是他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我呢?”
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个例——追求,作为恋爱的“前戏”,为什么总会出现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呢?
难道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怪就怪追人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进度条”吗?
一、我把自己感动了,然后“哀莫大于心死”
“英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了公主的垂青!”
嘿嘿,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校园男生在追女生时相当普遍的想象。
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再配上一个不经意间的“偶然相遇”开端——
男生开始追求女生,故事也就这样出现了。
只不过,这故事的作者,是男生自己。
故事的主角,也是男生自己。
比起女生到底有没有走进故事,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在剧本中的每一个姿态以及心情。
只是生活不是谁设计的剧本,女生当然也不会主动走入你想象的剧本中和你一同演出。
于是一方是竭尽全力的表演,另一方有没有关注这表演还难以确定。
许多男生在追女生的时候,都惯用一种“苦情感动”的方式:
你看我为了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给你打热水送早餐,哎呀太感动了!
你看我为了你跑遍全城终于买到了你最喜欢的榴莲味蛋糕,哎呀太感动了!
你看我为了你冒着大雨在楼下等你三个小时还木有打伞,哎呀妈呀,真是,真是太感动了!
等等,所谓感动, 感动了谁?
不过是自己而已。
而人家姑娘呢——她没在你的剧本里,她跟不上那些让你自己不断感动的共鸣点,在男生眼里自然就是冷冰冰没有回应了。
自我感动之余,男生也失望之极:
我都为你这样这样了,你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于是“剧情”落幕,男生退场,自始至终,戏外的女生与戏里的男生处在不同的“维度”,没得到回应的男生黯然神伤,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不过如是。
结论一:男生追女生,有些情况下是自我感动的一场独角戏表演,戏演完了,人也就走了。女生也许会注意到男生的行动,却没法从一开始就获得“感动”的感觉。
二、恋爱之前有考验,判断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判断你
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发自两情相悦,而所谓的一见钟情,往往不过是一方来电的同时另一方还在冷静的判断情况。
许多女生在遇到喜欢自己的男生时,都会召集起闺蜜舍友,你一言我一语将男生从脸蛋到身高从学习到情商从头到脚分析一通,然后得出这样一个有和没有几乎没多大差别的结论:
咱们还得再看看他的表现。
这么一“看”,就成了女生对男生的“考验”。
过去,我们把它称作“考验”;后来,我们觉得那就是“作”。
不断人为的制造难题:忽冷忽热让人难以捉摸,时隐时现让人不好揣摩,笑起来像个温暖的小太阳,可对你发起脾气又足够将你打入冰川世纪。
这么一闹不要紧,原本在男生眼中“完美无缺”的女生就不那么完美了,当这种“不完美”的失望感逐渐增加,量变引发到质变,男生追求女生的热情就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他追我一半就不追了呢?”
“我怎么知道你还准备着进度条呢!”
结论二:你在判断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判断着你。你给别人考验的那一刻,自己就已经摆在了生活的考验里。
三、也许真的无关“爱情”,只不过没习惯生活发生了变化
当你习惯了每天睡前都有人陪你聊天和你互道晚安,
当你习惯了每天早晨都有人打电话叫你起床给你送早餐,
当你习惯了一下雨就有人给你送伞一说饿就有人请你吃饭……
突然有一天,那个“讨好”你的人不见了,你感觉生活缺了点什么,你感觉到了不习惯——
于是你的心里就有了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喜欢他了呢?
然后你就会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他追我追到一半,我刚刚对他也有了感觉,他就不追我了呢?
这个时候你需要让自己清醒一下:
习惯被人宠爱与讨好,这种习惯和爱情有关吗?
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形成的生活状态,当这种状态突然被改变,你当然会感到不适应,你当然会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但是,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生活习惯的改变,最明显的是作用到你自己一个人身上。
我们能不能说因为生活状态的变化而确定自己喜欢一个为你付出了很长时间的人?
如果说能,那为什么在他放弃之前你又不喜欢呢?
归根到底,你不适应的还是改变了的生活状态,如果你喜欢他,就不会在他放弃你的时候才感到你对他的感觉。